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近日,第80屆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新一屆聯大的主題是“攜手共進:促和平、發展、人權八十載,繼往開來,再譜新篇”。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80年前,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讓國際社會痛定思痛,聯合國應運而生,全球治理掀開新的一頁。80年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沒有變,但冷戰思維、霸權主義、保護主義陰霾不散,新威脅新挑戰有增無減,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站在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重要節點,國際社會如何攜手合作,與時俱進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完善?本報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徐進以及復旦大學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和平大學特聘教授張貴洪,就此進行解讀。
① 聯合國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平臺和主導力量
實踐一再證明,如果《聯合國憲章》精神堅持得好、多邊主義理念踐行得好,全球治理就得以更好推進,人類福祉就得到更好維護
【觀察】
80年前,國際社會在深刻反思兩次世界大戰慘痛教訓的基礎上,決定成立聯合國,開啟了全球治理的嶄新實踐。80年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等全球治理理念與實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2024年9月,聯合國未來峰會通過了描繪世界未來發展藍圖的《未來契約》及其附件《全球數字契約》和《子孫后代宣言》,旨在振興多邊主義,為新時代全球治理帶來機遇。
【解讀】
徐進:聯合國是最具普遍性、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憲章》是公認的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聯合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主要體現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推動多邊合作、制定國際規則及協調全球性議題等方面。實踐一再證明,如果《聯合國憲章》精神堅持得好、多邊主義理念踐行得好,全球治理就得以更好推進,人類福祉就得到更好維護。
張貴洪: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治理是從二戰后開始的。聯合國既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平臺,也是全球治理的主導力量。
經過80年的發展,聯合國構建起由成員、機構和規則組成的全球治理體系。聯合國不僅有193個會員國,還與大量政府間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眾多非政府組織建立起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由主要機關、專門機構和100多個實體組成的聯合國系統是全球治理的主要組織架構。80年來,聯合國六個主要機關通過了4萬多個決議和決定,其中包括大會的17000多項決議和安理會的2700多項決議。另外,聯合國秘書長保存有560多項多邊條約。這些決議和條約以及大量國際軟法構成全球治理的規則體系。
全球治理的重要內容——全球安全治理、全球發展治理、全球人權和社會治理,都是在聯合國框架內進行,并逐步拓展至環境、教育、科技等領域。
② 全球治理面臨多重挑戰,需要聯合國更好履行使命
當前,全球治理體系面臨的挑戰,從內部看,主要是傳統的全球治理機制表現出碎片化特征,并在不同程度上出現失效、失衡、失能的趨勢;從外部看,主要是大國競爭激烈復雜,美國既無能力也無意愿推動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觀察】
3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宣布正式啟動“聯合國80周年倡議”。他強調,當前全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聯合國必須深化改革,提升效能,以更好地履行其全球使命。
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丹尼爾·阿拉亞撰文稱,當今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大國能夠僅憑一己之力維護世界和平或應對全球性挑戰。作為一個全球治理國際協調平臺,聯合國發揮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解讀】
張貴洪:當前,全球治理體系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
從內部看,一方面,全球治理機制表現出碎片化特征,不同領域之間的治理機制缺乏協同整合;另一方面,傳統的全球治理機制在不同程度上出現失效、失衡、失能的趨勢。比如,作為多邊貿易體系的核心機構,世界貿易組織近年來陷入機制癱瘓、談判停滯等困境;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但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不足。
從外部看,全球治理需要國際合作,但近年來大國競爭呈現激烈復雜的態勢,同時美國既無能力也無意愿推動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其頻繁“毀約退群”、拖欠國際組織會費等行為,對多邊治理體系造成深遠沖擊。
徐進: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威脅上升,地緣沖突延宕升級,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發展事業面臨巨大挑戰,饑餓與貧困、地區沖突、氣候變化、數字鴻溝、網絡安全等傳統和非傳統領域安全挑戰加劇。
聯合國在應對上述挑戰中必須發揮主平臺作用:一是加強全球經濟治理,正確引導經濟全球化方向;二是加強全球安全治理,堅持推進國際共同安全;三是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四是加強全球環境治理,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五是推動完善新疆域治理規則,推進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
③ 中國在全球治理領域的貢獻贏得重視與認可
中國對聯合國的支持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既體現在堅定的立場上,也貫徹于務實的合作中;既有理念貢獻,也有資金、人員等方面的具體支持
【觀察】
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前民主公平國際秩序問題獨立專家阿爾弗雷德·德扎亞斯日前發表文章表示,近年來,中國在全球治理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倡議,其中包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踐行多邊主義等。中國在全球治理領域的貢獻正在受到更多學者的重視。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中國是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也是聯合國工作的重要支柱。中國與聯合國之間的合作不斷加強。
【解讀】
徐進:中國一貫高度重視并積極參與、支持聯合國工作,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一大維和出兵國和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出資國。
近年來,中國先后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并與聯合國在落實這些倡議方面加強合作。例如,2022年6月,在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中方提出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致力于加快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23年2月,中國外交部發布的《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指出,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秘書長“我們的共同議程”報告關于制定“新和平綱領”等建議的工作,支持聯合國在全球安全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2024年6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
張貴洪:世界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這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堅定立場。
多年來,中國對聯合國的支持既體現在堅定的立場上,也貫徹于務實的合作中。除了緊緊圍繞聯合國三大支柱——和平、發展和人權來開展合作之外,中國還與聯合國及相關國家通過三方合作的形式,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發展經驗,提供資金、技術、人員等多方面幫助。
中國不僅提出多項倡議,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還在聯合國推動成立維和人員安全之友小組、發起成立“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提出并在聯大通過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等。從積極參與到主動引領,中國正成為全球治理的關鍵力量。
④ 全球治理倡議符合當今世界的緊迫需求
全球治理倡議的五大核心理念,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一脈相承,順應了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
【觀察】
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期間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的五大核心理念,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尼日利亞《國民報》近日刊發評論文章稱,當今世界多數民眾已普遍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一個能夠有效應對挑戰的全球治理機制必須具備包容性和廣泛參與性,全球治理倡議為這一宏大任務描繪了清晰藍圖。
【解讀】
徐進: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區動蕩頻發、經濟發展受阻、逆全球化抬頭、規則法治缺位,治理赤字不斷加劇。在此背景下,構建什么樣的全球治理體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命題。全球治理倡議順應了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符合當今世界的緊迫需求,必將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和廣泛認同。
全球治理倡議的五大核心理念,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一脈相承,旨在堅定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各國依托聯合國等多邊機制,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中國將依托聯合國、有關國際組織及區域次區域多邊機制,會同各方采取積極行動,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
張貴洪: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以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基本遵循,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球治理倡議把“國際金融架構改革”“人工智能、網絡空間、氣候變化、貿易、外空等治理”“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核心地位,支持聯合國落實《未來契約》”等作為重點領域,爭取早期收獲。無論是貿易和金融等傳統領域的全球治理,還是網絡、外空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和新疆域的全球治理,要取得成效都有賴于真正多邊主義的價值引領。
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致力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不是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推倒重來,也不是在現行國際體系之外的另起爐灶,而是增強現行國際體系和國際機制的執行力、有效性,使之更符合變化的形勢,更及時有效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更好地服務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利益。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