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近日,以“向新向好向未來”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辦,展會規模、展品種類、參展人數等各項指標均創新高,標志著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邁上新臺階、開啟新篇章。
自2012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建立合作機制以來,雙方貿易規模年均增速達8.8%,高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增速。2024年,雙方貿易額達歷史新高的1423億美元,中國對中東歐國家投資規模累計達240億美元。中國企業加快投資布局中東歐,國內涌現了寧波中東歐產業園、滄州中東歐中小企業合作區等一批產業園區。此外,匈塞鐵路建設進展順利,中歐班列南向通道加速發展,中歐陸海快線建設積極推進,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吞吐量居地中海港口前列,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直航航線超30條。
著眼未來,雙方經貿合作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例如,目前投資合作側重于外資項目引進,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引導有待升級;產能合作蘊含著大量機遇;烏克蘭危機等外部因素、個別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也給雙方合作帶來諸多挑戰。
眼下,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仍存,中歐合作有望成為維護全球多邊秩序穩定發展的“壓艙石”,符合世界各國共同利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深化經貿合作也將迎來新機遇。面向未來,雙方需要相向而行,進一步推動經貿合作向新向實,引領全方位合作機制走深走精。
一是積極推動進口貿易,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努力推動雙方總體貿易結構均衡化發展。中國2021年9月提出“今后5年從中東歐國家進口累計價值1700億美元以上”的目標,今后應以中東歐博覽會為契機,以特色農副產品、礦產品、高端中間品為主要著力點,支持國內大型電商平臺上線“中東歐商品”專區,加強品牌宣傳和推廣;發揮中東歐國家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率先支持在塞爾維亞、黑山、波黑、北馬其頓等對中國實施免簽政策的國家開拓旅游線路;鼓勵中東歐國家的信息服務、軟件服務等數字服務商拓展中國市場,以服務貿易發展促成雙方貿易結構“再平衡”。
二是促進國內企業“走出去”,拓展中東歐投資網絡,夯實國際產業合作根基。應圍繞汽車及零部件、機械制造、電子電器、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雙方均具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支持國內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投資設立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鼓勵中國企業與歐盟鏈主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共同拓展中東歐與國內市場;加快建設海外投資平臺,推動在中東歐國家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園區,鼓勵企業“抱團出海”,探索“兩國雙園”模式創新;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投資規則,加快落實《中國—塞爾維亞自由貿易協定》,爭取與更多中東歐國家達成雙邊投資協定或自由貿易協定,加強投資合作的制度保障。
三是強化基礎設施互聯,加強人文交流合作,構建“硬聯通”和“軟聯通”協同體系。應持續加大對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力度,支持國內航空公司開拓中東歐航線;鼓勵企業在中歐班列沿線、“五海六港”沿岸的波蘭、匈牙利、捷克、希臘等國家投資建設公共海外倉;加強雙方人文交流合作,拓展友好城市網絡,夯實政府間合作基礎,打造人文交流合作平臺;支持國內高校與中東歐高水平院校加強合作,鼓勵青年學生開展訪學、留學、課程交流等各類活動;發揮中東歐國家華僑華人資源優勢,構建常態化人文交流合作機制。
(作者為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教授)
編輯:葉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