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核心提示:融入杭州都市圈,是市委、市政府基于新時代黃山發展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有利于我市從更大范疇集聚發展資源、在更高層面拓展發展空間、以更高質量壯大發展優勢。
融入杭州都市圈,是市委、市政府基于新時代黃山發展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有利于我市從更大范疇集聚發展資源、在更高層面拓展發展空間、以更高質量壯大發展優勢。開展“融杭,我們怎么看、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是推進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思想前提、理論基礎和輿論準備,我感到,我們必須在以下幾方面深思、悟透和抉擇。
一、“融杭”是一次思想觀念的洗禮,我們要反思文化傳統,做到守正出新
“融杭”的前提在思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黃山人的人文特質、處世態度和行事風格受徽文化影響很深,對此,我們要辯證看待,既要肯定徽文化給予我們長期的人文滋養,也要防止抱殘守缺而導致的思想僵化和思想桎梏。從杭州發展來看,雖與黃山山水相連、人文相親、文化相近,但長期以來不斷吸收徽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派文化,進而形成了創新、開放和敢闖敢試的文化內核。反觀徽文化,長期以來保持了相對穩定的農耕文化狀態,如果說杭州已是一個都市的杭州,那么徽州依然還是一個鄉村的徽州,面對市場化、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新時代,深入反思我們的文化因子,在加快“融杭”步伐的進程中:
一是保持崇文重教的傳統,但要防止讀書至上的傾向,不斷增強市場意識。徽州人雖“賈而好儒”,但思想深處“儒”和“仕”仍是擺在第一位的,“賈”只是實現“儒”和“仕”的手段,位置不高,只是謀生的需要,“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導致整體經濟意識和市場意識不強,難以與市場經濟發展趨勢、規律和要求相適應。二是保持吃苦耐勞的精神,但要防止安貧樂道的傾向,不斷增強進取意識。徽州地處山區,物產相對貧乏,一方面養成了徽州人在艱苦環境下求生存的特質和“徽駱駝”精神,但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甚至未富即安的心理,難以用寬廣視野、圍繞遠大目標去謀求發展。三是保持堅忍不拔的品質,但要防止固執守舊的傾向,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徽州人性格堅毅,對認準的事情能夠咬牙堅持不懈干下去,但也容易導致認死理,不愿輕易改變固定的思維、習慣和辦法,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進行自我革新。四是保持不事張揚的個性,但要防止四平八穩的傾向,不斷增強競爭意識。徽州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為人低調謙和,講究和氣生財和“七碗去八碗來”,但也容易導致凡事不愿出頭、患得患失的“中庸”,難以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取勝爭先。五是保持“抬頭看天”的敏銳,但要防止坐而論道的傾向,不斷增強行動意識。徽州人對“官家”的政策和形勢是善于學習研究的,也能把握趨勢和方向,但往往“醒得早起得遲”,說的多做的少,不少好的想法難以落實到行動上,最終喪失機遇和貽誤戰機。
二、“融杭”是一次產業結構的重塑,我們要找準坐標站位,做到角色分明
“融杭”關鍵在產業。縱觀杭州近年經濟發展:一是站位高。確立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目標、朝著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邁進,2018年在杭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有121家。二是活力強。2018年全市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共有106.5萬家,新增小微企業9.5萬家。三是勢頭好。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35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萬元、財政總收入3457.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25.1億元。四是結構優。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17年的2.5:34.6:62.9調整為2018年的2.3:33.8:63.9,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電子商務產業和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的增加值分別增長15.0%、17.5%和15.8%。五是業態新。2018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旅游休閑產業和健康產業分別增長11.6%、13%和10%。同時,突出數字經濟重點,提速云計算與大數據、數字內容、視頻安防、信息軟件、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等優勢產業發展,加快5G商用、集成電路、區塊鏈、量子技術、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生物醫藥、生命健康、新能源、航空航天、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未來產業發展。
對比杭州,我市無論在經濟體量、質量、結構還是在產業規模、業態和效益上都差距不小,但也不可妄自菲薄、自怨自艾,要從杭州都市圈產業體系中找到切入口,加快產業布局調整和升級。一是著眼成為杭州都市圈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地,發展生態農業。發揮我市良好生態優勢,推進茶葉、菊花和泉水魚等農產品綠色規模發展,依托良好交通網絡,面向杭州等地銷售。二是著眼成為名城、名湖、名山黃金旅游線的目的地,發展全域旅游。深入把握交通改善帶來的利弊,發揮文化、生態和資源優勢,突出“旅游+”方向,創新旅游與文化、民宿、賽事、休閑、養生等相結合的新業態,面向黃金旅游線全面對接、整體推介和承接客源,調整提升同質旅游景區景點,規避“過道”效應,提升旅游水平。三是著眼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地,發展文化產業。守住徽文化“筋骨肉”,傳承“精氣神”,適應杭州都市人群心向田園、回歸慢生活等情結,強化文旅融合,發展民宿等業態;強化文化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文化創意等業態;強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融合,加快文化企業發展。四是著眼成為杭州都市圈產業轉移的承接地,發展新型工業。不斷強化杭黃兩地互聯對接,積極加大招商引資,引進杭州都市圈外溢企業、資金和技術,加快壯大全市園區平臺,推動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傳統工業改造升級,推動綠色食品、文化創意和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五是著眼成為杭州都市圈數字經濟發展的延伸地,發展信息產業。當前杭州重點推進的數字經濟中,信息軟件、電子商務、快遞物流、物聯網和生命健康等產業比較適合我市發展,可以依靠杭州的企業、技術和市場,通過建立我市的配套企業和分部分中心等,逐步掌握技術和市場,帶動發展。
三、“融杭”是一次發展環境的升級,我們要完善體制機制,做到管好放活
“融杭”的基礎在環境。縱觀杭州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圍繞經濟發展不斷完善政策環境、營商環境和干事創業環境的過程。這其中:一是敏銳把握政策走向,有引領風氣之先的魄力。比如數字經濟的發展,高度契合國家戰略部署,又走在其他省市前列。二是積極適應新舊動能轉換,有轉型升級的自覺。杭州雖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城市,但沒有吃“老本”,而是敢闖敢試,在拓展旅游新業態的同時,推進電子商務、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等產業發展。三是著眼激發市場活力,有發展民營經濟的決斷。目前杭州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勢頭良好,無論是質量總量,都走在全國前列。四是緊跟企業發展需要,有全力服務保障的舉措。阿里巴巴總部能設在杭州,是杭州市給予最大的人才、資本、平臺和夢想扶持的結果。目前,杭州市正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并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推進通關流程“去繁就簡”,打造跨境電商綜試區升級版,加快數字化口岸建設。
對比杭州,我市在服務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服務效率、要素保障、干部狀態、平臺支撐和理念舉措等方面差距不小,需要進一步發出壯大實體經濟的“最強音”、下好支持扶持的“及時雨”,穩住經濟發展的“基本盤”: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讓政務環境更加透明高效。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進一步壓縮、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縮短審批時間,減少審批流程,提升市、縣和鄉鎮政務服務中心工作效能,依托信息技術平臺,讓數字多跑路、群眾和客商少跑腿。二是突破瓶頸制約,讓投資環境更加公平便利。努力打破民營經濟在市場準入、資質許可和政府采購等方面的“玻璃門”和“旋轉門”,保障其在稅收、融資、用地和進出口等方面的公平待遇。三是加大減負降本,讓產業環境更加適宜健康。按照上級減負降本政策要求,落實市委市政府降低企業成本“20”條意見,從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用工成本、財務成本、用能成本、用地成本、物流成本和稅費負擔等方面入手,確保經濟成本和其他成本一起減、顯性負擔和隱形負擔一并降,真正讓企業輕裝上陣。四是加大支持扶持,讓創業環境更加活力迸發。落實“黃山人才十條”意見和促進人才創新創業實施意見等,強化人才引育留用,解決人才之渴;加強“眾創”平臺和產業孵化器建設,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五是強化保護引導,讓法治環境更加公平公正。加快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等機制,不斷規范涉企執法檢查行為,杜絕非法干預企業自主經營權;打造跨域法律服務平臺,加強執法司法聯動協作,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加強企業家人身自由和財產權利以及企業產權司法保護,切實穩定市場預期,讓企業家在我市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六是守住綠水青山,讓生態環境更加舒適宜居。推進新一輪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問題整改,落實“河長制”等機制,推廣“生態美超市”等做法,保護綠水青山,讓黃山成為杭州都市圈的生態屏障和宜居宜業宜游之地。七是激勵擔當作為,讓干事環境更加良好貼心。在不斷強化正向激勵和負向約束機制的同時,進一步健全干部的容錯糾錯、澄清保護機制和干事創業型干部選拔任用機制,為敢于擔當、真抓實干的干部撐腰鼓勁。
四、“融杭”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我們要系統謀劃布局,做到行穩致遠
“融杭”的成效在長遠。“融杭”涉及思想觀念、產業結構和人文環境等各方面,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我們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和工作韌性,堅持不懈持續推進。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
一是保持“融杭”的延續性,防止前熱后冷。當前,全市上下正全面掀起“融杭”熱潮,各區縣部門到杭州都市圈取經學習、參觀考察和招商引資等絡繹不絕,這是好的開端,但要注意把思想觀念的觸動、學習考察的收獲轉化為推進發展的行動,更要在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等方面盡快接軌杭州,否則,就有可能成為熱熱鬧鬧走過場的形式主義。二是保持“融杭”的主動性,防止夜郎自大。某種意義上,“融杭”的過程就是一個“小弟”學習“大哥”的過程,加入杭州都市圈,只是解決了“跟誰學”的問題,但如何學、能夠學到多少,最終取決于我們的態度、決心和悟性、能力。因此,一定要盡快丟掉只要有生態、文化和資源優勢,就不怕沒人來、不怕不發展的盲目自大,積極主動朝東看、往東走、向東學、引東來。三是保持“融杭”的系統性,防止各自為政。“融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市“一盤棋”推進。在當前全市各區縣、鄉鎮和部門積極“融杭”態勢下,需要強化市級統籌,細化全市“融杭”意見舉措,規劃各區縣承接產業轉移、招商引資和旅游發展的主攻點和著力點,防止各區縣同類產業“一窩蜂”而上、招商引資惡性競爭等問題發生。四是保持“融杭”的協作性,防止自拉自唱。“融杭”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我們要在思想共識的基礎上,圍繞規劃對接、戰略協同、交通互聯、產業合作、市場統一、機制完善等問題,完善與杭州市的對接協調機制,開展常態化對接協作,借勢借力,靠大做強。五是保持“融杭”的群眾性,防止上熱下冷。“融杭”主導在政府,主體是民眾,加快“融杭”步伐,需要全民參與和全面發動。目前,“融杭”在黨委、政府層面抓得比較緊,而民間層面雖有動作,但整體熱度、深度和廣泛度都不夠,要切實把群眾熱情激發起來,把“融杭”部署和大討論活動向農村、社區等延伸,凝聚共識、爭取支持、強化合力;切實把民間資本利用起來,推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切實把在杭務工人員力量動員起來,引導回鄉創業等。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