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和杭州都市圈的城市群相比,我市真正形成了具有優勢的“洼地”了嗎?
比如資源方面。我市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一流,徽文化源遠流長,有“東南鄒魯”之譽。這是我們的優勢。殊不知,不守業創業,這些優勢終會暗淡。唯善于創造性轉化,我們的生態、文化優勢才能在保護利用中永續。在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到杭州都市圈城市看看,別人的財政收入遠超我們,生態環境亦可比肩。我們怎能不奮起直追?
比如人才方面。與杭州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相比,我們并不具備優勢。相反,這些城市因為其發展的水平、產業的集聚,反而產生虹吸效應,我們的人才更多地流向這些城市。而對于人才的服務、人才的使用,對于人才的尊重,以及人才舞臺的營造,似乎我們并不比這些城市有更多的優惠政策,也沒有創造更好吸引人才的優質環境“洼地”。
比如環境方面。我們比人家發展慢,招商引資、吸引外資便成為我們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更應該注重環境建設,形成環境的“洼地”效應。然而,有些人看到人家來投資興業賺錢,反而“紅眼病”愈發嚴重,于是“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就多了。有的人習慣于等著別人上門“求”服務,主動服務的“習慣”尚未養成;有的人樂于把手中的一點小權力變成逐利的工具甚至是顯擺的平臺,有的人則在“臉好看”的狀態下照樣“事難辦”……
凡此種種讓人警醒。和杭州都市圈以及長三角城市群相比,我們的發展更需要形成“洼地”。然而,不可否認,在現實中,杭州都市圈乃至長三角城市群卻對我們形成虹吸效應。從某個層面上來說,他們比我們具有“洼地”效應。
融入杭州都市圈,打造政策“洼地”凸顯重要。只有形成洼地效應,才能承接來自杭州都市圈的輻射,產生溢出效益。只有形成相對于杭州都市圈的“洼地”,方能借助杭州都市圈乃至長三角城市群的勢能,轉換為自我發展的新動能。杭黃鐵路通車,開工建設昌景黃高鐵、池黃高鐵、寧宣黃高鐵、蕪黃高速、黃千高速、德上高速,力爭開工建設杭臨黃高鐵、黃衢高鐵、黃山屯溪國際機場遷建項目,加快推進新安江干線航道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高水平建設皖浙贛閩區域性交通樞紐。全力實施一批交界區域干線公路建設,打通“斷頭路”“瓶頸路”。建立完善與杭州都市圈便捷交通體系,推進公共租賃汽車體系互聯互通,協同推進杭州都市圈一體化的智慧交通管理體系建設。所有這些,都為洼地效應的生發夯實了基石。但形勢發生了變化,一條杭黃鐵路將黃山、杭州拉進了同城時代,我們應奮起直追,以杭州為標,尤其要在各類政策上、服務上、觀念上與杭州相融合,才能順勢形成“洼地”。
打造“洼地”,首在頂層設計。如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我市出臺“1+N”政策體系,干貨十足。 融入杭州都市圈雖無成法,卻有他山之石可鑒,結合自身實際,出臺實施一批含金量足、針對性實、操作性強、覆蓋面廣的政策舉措,與杭州都市圈的產業配套、政策接軌迫在眉睫。其次要強化執行力。執行力、行動力尤為緊要,若推諉、拖沓,就會喪失政策機遇期。只有聞雞起舞,方可捷足先登。我市諸多職能部門已有實質性動作,成效初顯,當持續發力。再次在民間齊動。不僅是市場主體,市民也應積極參與。有人說,我市不僅是杭州都市圈的后花園,亦是會客廳。會客,就應有主人翁精神,用精美的細節展示我們的高顏值,花香蝶自來。再次當優化服務的軟環境。在制度規范的前提下,工作的主動性、服務的優質同樣是一個地區形成“洼地”的必要條件。正如一位領導所言,我們生活可以悠閑,但工作不可以慢騰騰;要以快的節奏推動發展,以誠的態度主動對接;以嚴的作風取得突破。
誠然,硬件和軟件像驅動發展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一個地方內在的資源優勢、外部創造的政策優勢與交通等硬件有效疊加,才能創造最大的“洼地”效應。
融入杭州都市圈,助力我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推進“洼地”形成,把我們的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強勢,時不我待。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