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圖片由屯溪區民政局提供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我國老年人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建設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根據全國老齡辦的調查顯示,“養老餐”的需求比例高居調查所列養老服務項目之首。從過去“吃得飽”到現在“吃得好”,再到今后“吃得方便”“吃得科學”,既是老人們與時俱進的樸素愿望,也是老年助餐服務的發展趨勢,更是黨委政府牽掛在心的關鍵小事。
3月7日上午,已近飯點。市政府第四次常務會議一結束,市委副書記、市長孫勇當即與民政、財政、工會等市直部門負責人一道,趕往屯溪區水心亭社區調研“老年食堂”運營情況。
推廣“老年食堂”是改善民生、為老服務的暖心舉措,也是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年食堂”開辦工作,持續關注運營管理情況。“樂歡聚”老年食堂開業半年多以來,孫勇已三次到水心亭社區開展專題調研,實地察看食堂配餐和用餐環境,自己付費體驗食堂飯菜品質,面對面聽取老年群眾意見建議,指導其不斷總結經驗、改進不足,為“老年食堂”的推廣運營創造條件。
“老年食堂”暖心又暖胃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屯溪區60歲及以上人口51639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38073人。按照聯合國新標準,屯溪區已經邁入老齡化。
“我們來算幾筆賬,看看‘老年食堂’能不能持續做下去,進而推廣開來。”甫一落座,孫勇就拋出問題,與區民政局、街道社區、第三方運營機構、食堂承辦方一一計算成本、厘清難點、商討對策,還詳細了解了食堂日常運營監管、服務配套等情況。
去年8月中旬,水心亭社區“樂歡聚”老年食堂正式開張。半年多來,食堂堅持以公益性、服務性、安全性為原則,讓老人們吃得放心、舒心、開心,受到廣泛認可。截至2月底,已有659人辦了就餐卡,日均120餐次。
2019年,屯溪區率先探索“老年食堂”服務,先后在2個社區和1個鄉鎮開辦了“老年食堂”,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并制定出臺了《屯溪區城鄉養老服務中心及老年餐廳建設運營方案》,給予用餐老人每餐3元至7元的助餐補貼和運營機構每人每餐2元的運營補貼,有效解決了老年人“吃飯難”問題,為推進“老年食堂”服務全覆蓋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平均每月惠及全區老年人及困難群眾1萬人次。
“走,我們一道再去嘗嘗食堂飯菜,聽聽老人們還有什么養老需求。”孫勇走進食堂,掃碼付費打了一份飯菜,與剛吃完午飯的老人們圍坐一起、熱情交談。家住荷花池新村的84歲老人李德珍高興地說,社區食堂的飯菜可口軟糯,方便又營養,每周都要來吃五六回。
“從老年群體的體驗感、滿意度以及運營現狀和第三方評估來看,屯溪區幾家老年餐廳運營可行,反響不錯。”孫勇說。
打通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
2月21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把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單獨列出,提出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支持高質量多元化供餐,構建城鄉老年助餐服務體系。
調研座談中,孫勇指出,要持續豐富和創新助餐服務提供機制,綜合利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和閑置房屋等資源,打造食材可溯、安全衛生、價格公道的社區老年食堂,呼吁支持養老服務機構、餐飲場所等增加助餐功能,積極探索總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有黃山特色的老年助餐服務運營模式,力爭今年在屯溪區各街道全面鋪開,實現所有社區全覆蓋,并鼓勵有條件的鄉鎮積極創辦,爭取盡快在全市各區縣推廣。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和重要細胞。“老年食堂”不僅是優化養老服務的重要方面,也是創新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
接下來,我市將以“老年食堂”為重點和突破口,一方面開辟第二、第三條供餐鏈,開發大眾口味的多元化菜品,進行商業化運營,線下單位訂餐,線上銜接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參與配送,實現送餐上門、食堂增收,打造普惠型便民“社區共享食堂”,推動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以食堂為基礎,精準對接養老需求,持續完善相關配套,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拓寬服務領域和便民化服務內容,綜合運用市場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從助餐、助潔、助醫、助行、助購、助樂、助急等方面延伸服務觸角,推動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互嵌互融,建設街道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打造15分鐘養老便民服務圈,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編輯: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