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國慶中秋假期黟縣宏村游人如織。 許家棟/攝
黃山是中國現代旅游始發地。“十四五”時期,黃山市文旅產業實現了長足進步和跨越式發展。今年1至8月,全市景區共接待游客3321.93萬人次、同比增長17.16%,上半年服務業增速達7.1%、居全省首位。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全市上下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將文旅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立足“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的發展思路,持續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業態、新產品、新場景,深化拓展“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在加快建設全域旅游發展先行區、示范區的征程上闊步前行,奮力在打造文旅支柱產業上走在前、當先鋒。
理念革新
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今年秋季開學,全國七年級學生翻開地理課本,便與黟縣西遞村“不期而遇”。這座古村作為“世界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典范,被正式載入人教版地理課本上冊《居民與文化》章節。為回應這一專題推介,從國慶節開始,黟縣西遞面向全國七年級學生推出為期四個月的免門票活動,鼓勵更多學生在行走中讀懂世界文化遺產的精髓。
黟縣,是我國開發鄉村旅游最早的地區之一。1986年,西遞村民用一張寫在香煙紙盒上的兩毛錢門票,開啟了中國鄉村旅游的先河。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創新,這里實現了由山區小鄉村向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華麗轉身,經歷了從傳統景區到休閑度假區的新轉變。近幾年,黟縣強化全域旅游“一盤棋”思維,8個鄉鎮、66個鄉村各具特色,文藝碧山、影像南屏、寫生屏山、鄉創柯村、親水美溪……一個個鄉村如星火,互為補充、互相引流,讓黟縣全域旅游“聯”起來、“動”起來。
以全域發展的思維來推動全域旅游,是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以來,我市樹牢全域理念,統籌山水文脈等全域要素,持續優化布局、提升品質,推動各景區景點相互補充、差異化發展,推進民宿集群和鄉村旅游集聚區建設,構建板塊聯動、區域協同、業態多樣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從“看景”到“入戲”,從“打卡”到“駐留”,全域聯動的場景煥新在黃山結出豐碩成果:黟縣、屯溪區獲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黟縣獲評全國首個國際鄉村旅游度假區,徽州古城文旅街區、西遞沉浸式夜游、花山謎窟沉浸式體驗、太平湖水上運動公共服務中心體驗合集共同入選安徽文旅新場景典型案例……
全市以旅游業為牽引的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55%,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儲蓄穩居全省前列,旅游業日益成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業態重構
激活百業融合生態圈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游客步入齊云逍遙街,仿佛穿越至古代,“仙、俠、隱、仕”四大NPC助力游客成為游戲主角,在“快活巷”,玩一把玄機彈陣,看一場戲班演出;在福海舞臺,體驗傳統雜技的刺激;在齊云巡檢司,與齊云判官互動…… 夜幕降臨,景區還有璀璨的煙花、騰飛的金龍、靈動的魚燈巡游、神秘的隆回炭花舞等輪番上演。70項100余場文旅互動演藝場景,為游客打造了更豐富、更具創意的文旅新體驗。
齊云山不僅是一座山,更是一個融合自然、文化與運動的沉浸式體驗目的地。近年來,齊云山深度推進“旅游+體育、非遺、文化、康養”多元融合,今年9月,景區榮膺2025“中國體育旅游精品景區”。
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打破傳統邊界,實現業態的深度交叉與價值重構。7月27日,全市首個“博物館+酒店”文旅融合創新項目——全季酒店(徽州區徽州雕刻博物館店)開業。作為“博物館中的酒店”,賓客入住后既可零距離接觸徽州雕刻文化,還可親身體驗木作、漆器、古琴、雕刻等四大工坊的非遺魅力。8月29日,位于祁門縣平里鎮的“祁驛·群芳最”開館,集游客接待、非遺體驗與茶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體。黃山區積極探索工業旅游發展路徑,通過整合區內農夫山泉生產基地、華綠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特色工業資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吸引力的工業旅游項目……
體育、康養、農業、工業、交通、微短劇……文旅深度鏈接,拓展了“文旅+百業”的新空間,也打開了“百業+文旅”的新天地。
“十四五”期間,黃山市牢固樹立產業思維,培育發展六大高端服務業,推動農文旅體康商跨界融合,打造跟著賽事、微短劇、音樂節去旅行等新產品,創新數字游民、“黃山小住”等康養旅居新業態,讓更多奇妙而深刻的“化學反應”為游客帶去更加絢爛豐富的文化體驗。向云端·世界觀光列車主題驛站入選全國交旅融合發展示范案例,星空呈陽、“皖南巴厘島”、文堂戲水以及呈坎交旅融合服務區、長源國際藝術村、“道班為家”公路驛站等新業態、新場景不斷涌現,孕育出更加完整的文旅生態系統,真正實現“處處是文化,步步皆美景”。
當“無界”思維突破傳統文旅邊界,黃山正以生態為畫布,以創新為筆墨,勾勒出一幅“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融合發展的立體畫卷。
范式突破
提升文旅產業競爭力
文旅深度融合是從場景融合到對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理念融合到技術融合的跨越。
屯溪區傍霞村的“林中仙子”壽帶鳥引爆攝影圈,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助農增收10萬余元。歙縣三盞“魚燈”游出徽州,成為抖音7.5億播放量的“頂流”,魚燈游進瑞士日內瓦、紐約時報廣場、羅馬新春游園會,游成《原神》《江南百景圖》里的游戲動漫角色。2024年以來,魚燈帶動歙縣文旅消費超50億元,主題民宿、咖啡店、沉浸劇場相繼涌現。今年春節,小小魚燈吸引15萬游客涌入歙縣,村民直接增收400萬元。
黃山市還以數字技術賦能文旅產業發展,深化“AI+文旅”,搭建智能數字場景,推出沉浸式體驗,黃山AI伴游入選2024智慧旅游適老化典型案例和十大文旅經濟創新案例,黃山風景區入選國家旅游科技示范園,“大位”智算中心上線國內首個文旅垂類大模型,西遞夜游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項目入選全國試點項目……
數字背后,是黃山文旅競爭力的硬核表達。從壽帶鳥的生態IP到歙縣魚燈的文化IP,從陽產土樓曬秋到“超級皖”美食爭霸賽,黃山文旅以“小而美”的創意撬動大產業,實現生態價值、非遺傳承與商業創新的三重躍升。
此外,“十四五”以來,我市還以文旅深度融合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大型原創黃梅戲《陶行知》被列入安徽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創優秀劇目,徽劇小戲《紅軍夜校》、獨幕劇《迎客松日記》等入選安徽省戲劇創作孵化計劃項目,跨界文藝作品《又見徽班》、沉浸式文旅演藝作品《不止見黃山》等不斷涌現,讓傳統文化在創新表達中煥發時代光彩。
文旅融合,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當游客的腳步丈量著街區的煙火,當文化的芬芳浸潤著全域的山水,當創意的火花點亮節慶的夜晚,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旅游數據的攀升,更是一座城市以文化為魂、以旅游為翼,向著高質量發展振翅高飛的蓬勃姿態。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揚帆。“十四五”的實踐證明,黃山文旅融合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面向未來,黃山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這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大道上勇立潮頭、勇當先鋒,為中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書寫更加輝煌的黃山篇章。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