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黃山市歙縣上豐鄉大力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領頭雁工程”,突出鄉村振興以人為本、以民為重的核心,在村“兩委”換屆后推行村干部“跨村任職”,先行試行村黨組織書記跨村任職,積極探索優秀黨員干部“跨村任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努力培養造就一支素質優良、忠誠擔當、作風過硬、群眾認可的領頭雁隊伍。
打破“傳統模式”,拓寬用人渠道。鄉黨委通過流動黨委會、民生民意座談會、村級工作大調研等形式找準制約各村發展根源,明確各村五年發展定位和年度工作目標及村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規劃,完善和規范18項村級各項規章制度。按照“以崗定人、優勢互補、以強帶弱、共同發展”的原則,大膽打破傳統本村任職的模式,加快先進村與后進村、旅游村與產業村、紅色村與生態村之間互動,實行交叉跨村任職,構建“點對點”指導幫扶體系,充分發揮每名書記的優勢,吸取他山之石,借鑒先進經驗,共同解決問題,謀求各村共同奔赴小康之路。
經營“管理模式”,強化擔當作為。鄉黨委制定《上豐鄉農村黨組織書記跨村任職管理暫行辦法》,實行任職試用期6個月制度,充分考察干部適崗性和能力作用發揮,實施1年定期考察制度,2年分析研判制度,3年兌現承諾制度,4年跟蹤評估制度,5年檢驗成效制度,要求跨村任職干部全程詳細記錄民情日記簿,實行黨組織書記年度“德能勤績廉”實績評議,明確黨員評議、群眾評議、聯村工作組評議、黨委班子評議等“四項評議”各占25%,評議結果與績效工資相掛鉤,進一步激勵村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
規范“制度模式”,樹牢規矩意識。跨村干部異地交流,離開本村,真正放下包袱,大膽開闊思路,大刀闊斧破除陳舊工作模式。堅持“內嚴規矩、轉作風,外塑形象、強班子”的建設目標,鄉每月召開各村書記聯席會議,實行月調度、旬報告、季督查、年考核工作制度,每月工作清單制,壓實責任,狠抓落實;實行村“兩委”干部周一例會制度,通過開展集中學習交流、上周工作匯報和本周工作安排、查找問題不足和總結經驗亮點,以推動各項工作有效落實。跨村任職工作開展半年以來共同解決問題30余個,成功扭轉了過去村組干部工作推動緩慢、成效不明顯等現象,實現班子作風3個月煥然一新、半年翻天覆地的面貌。
打造“特色模式”,助力跨越發展。大力推進“紅色旅游區、民宿宜居區、生態示范區、特色產業區、傳統村落區”5區同步建設。各村黨組織書記找準本村和掛職村的互補點、共振點、合作點,明晰路子,謀劃措施,協同發展,努力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旅游村上豐村黨委書記鮑萬龍,以旅游產業村發展為目標,實施“文旅、農旅、體旅、研旅”4旅融合工程,重點打造形成文化、產業、生態、旅游相融合的發展圈,建成蕃村、姬公尖等旅游村2個。生態村霞江村黨總支書記仇揚澤,發揮能人帶動效應,大力培養致富能人,發展大型規模茶廠2家,建成霞江村電商服務中心、霞江農產品交易市場、霞江村黨群服務中心,培養后備干部5名,實現先進經驗“傳、幫、帶”。紅色村巖源村黨總支書記項宏良建立黨員致富能人幫扶貧困戶機制,采取黨員帶頭成立合作社、注冊公司,建立扶貧就業基地2家,建成巖源革命歷史陳列館,帶領老區村民走旅游扶貧發展道路,形成了全村上下團結齊心、互建共享的和諧風貌。產業村豐源村黨總支書記吳星銘,發展名優茶2100畝、貢菊900畝、徽州雪梨800畝,形成三大塊特色產業區,建成遠程教育基地3個,激活農特產品電子商務動力,全年農特產品銷售額達960萬元。特色村溪源村黨總支書記宋蓮子,發展徽州雪梨合作社,做好徽州雪梨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打造上豐鄉特色品牌農業,發展果園2600畝,年產量2900噸,產值2200萬元。
創新“開放模式”,共享發展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導跨村任職干部正確處理好農村改革和政策落實、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價值觀引導和生態環境建設等協同問題,因地制宜、共同發力,共筑“共享經濟”。大力發展梅花、茶葉、菊花、黃桃、雪梨、柿子等農特經濟產業,推行“黨支部+合作社+會員+基地”模式,發揮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協會等35家市場經營優勢,全年各類農產品銷售總額近億元。通過黨建+資源優勢,利用上豐“花果”、巖源紅色教育、少數民族等優勢資源,開啟“農旅”“文旅”“體旅”“研旅”疊加模式,發展休閑觀光旅游體驗,服務業收入460余萬元。發揮黨建+民生效應,投資400余萬元實施了道路、水利、古建保護、革命歷史陳列館、旅游公廁等一批民生事業類項目,建成上豐、霞江兩處“生態美超市”并對外營業。2018,全鄉5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45萬元,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60%以上,增強富民強村的造血功能,跨村任職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