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近幾年,在黃山市各地的文藝展演、民俗活動中,徽州魚燈幾乎都是主角之一,那“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精彩場面,成為點亮徽州大地的一抹亮色,也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網友認識黃山、了解中國非遺文化的一扇窗口。那么,一盞小小的魚燈,如何能成為黃山的“消費熱點”,成為火遍全網的“現象級IP”呢?今天我們就帶您一起去尋找答案。
它游弋于江河,藏著“激流勇進”的堅韌拼搏;它躍向龍門,載著“向上進取”的美好期許,恰是普通人對生活態度的生動寫照。而徽州魚燈,讓“魚的精神”有了具體的地域落點,也讓外地人在觀賞魚燈時,能觸摸到徽州文化的肌理與溫度。
隨著徽州魚燈的聲名遠揚,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如何讓這條魚游得更深、更遠,市場中,魚燈的制作與銷售率先成為探索方向,歙縣自媒體達人潘敏便是其中一名實踐者。她積極傳承創新魚燈制作技藝,讓非遺魚燈成為游客可體驗、可帶走的“鄉愁信物”。
如何把產品變成商品,魚燈文創順勢而生。徽州古城景區的大魚神燈館里,印著魚燈紋樣的冰箱貼、綴著燈影巧思的鑰匙扣,還有兼具實用性的化妝包、文化衫,各式文創產品琳瑯滿目,讓游客能輕松把徽州魚燈的浪漫記憶帶回家。
但無論是日常流通的普通魚燈還是文創產品,基本都依賴外地企業供應,黃山市本土規模化生產制作存在空白。黃山企業家程喬長期從事徽文化保護利用,敏銳察覺到這一現象,經過籌備,今年7月,他在合肥創辦了一家以徽州魚燈為核心業務的生產企業,日產魚燈300多條。
“我們要把這面旗子扛到外地去,讓它形成一個品牌,魚燈上面必須要有徽州,徽州魚燈才是一個‘法理’的存在,讓這種深入人心。”安徽覺然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程喬說到。
近些年,全市各地以徽州魚燈為元素的主題民宿、咖啡店、制作工坊先后涌現;漢服旅拍、沉浸劇場等新興業態不斷興起;魚燈夜游活動在一些景區常態化舉行……其中,徽州區呈坎景區通過疊加徽州魚燈、舞草龍、徽劇等非遺展演,推出沉浸式文旅體驗產品。今年1到9月,景區接待游客超120萬人次,其中夜游游客占比三分之一,帶動夜間經濟消費8000多萬元。
徽州魚燈的影響力還延伸到學術研究與教育領域。清華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國內高校紛紛與我市開展校地合作。其中,安徽師范大學師生多次來到歙縣汪滿田、瞻淇等地學習魚燈制作和魚燈舞步,并在校內開設非遺魚燈課程,通過創新表達,將魚燈搬上舞臺。
如今,徽州魚燈已實現了從“非遺薪火”到“全民共舞”、從“傳統民俗”到“城市名片”、從“流量經濟”到“共富經濟”的三重蛻變。數據顯示:僅歙縣一地,2025年春節期間,徽州魚燈就引來了全國各地15萬名游客,全縣銷售徽州魚燈7760余只,銷售額100余萬元;魚燈衍生類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50%。汪滿田、瞻淇、漁梁等地村民直接增收400萬元。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歙縣通過持續激活非遺魚燈IP,迎來文旅新高峰。全縣累計接待游客157.1萬人次,文創、演藝、研學等直接收入超600萬元,帶動住宿、餐飲等綜合文旅消費超5000萬元。高德掃街榜數據顯示,徽州古城躋身全國熱門景區,成為年輕人“奔縣”重要目的地。
從一盞魚燈的搖曳,到一個產業的形成;從文化價值的堅守,到經濟價值的釋放,我們相信,未來,徽州魚燈在“保護”與“創新”的驅動下,憑借多元產品、特色服務、立體傳播與深度共情,必將沖破短期流量局限,邁向文化與產業價值深度融合,書寫從“現象級 IP”到“長紅型生態”的全新篇章。
編輯:吳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