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近期,黃淮海地區遭遇持續陰雨天氣,給正陸續進入集中收獲期的秋糧作物帶來嚴峻挑戰。作為全國重要糧食主產區的安徽省,皖北部分地區的田野正經受著這場自然考驗。面對不利天氣,安徽省上下迅速行動、多措并舉,爭分奪秒搶收成熟秋糧,一場與天爭時、與地爭利的秋收“保衛戰”正在江淮大地全面展開。
10月9日,在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青衛村、馬鄉村等秋收一線,記者看到田間多臺履帶式玉米收割機連續作業,搶收工作緊張有序進行。“下了這么多天雨,終于稍稍晴朗,我們趕緊下地收割。爭取在13日下雨前收割完畢。”種糧大戶邱振明介紹。由于土地濕度較高,收割機速度較慢,不時留有漏收處。不少農民拿著袋子在田間撿拾起這些留在田間、品相不賴的玉米。
記者在當地最大的烘干點、濉溪縣祥太烘干中心看到,這里的烘干設備已連續多天滿負荷運轉,3組烘干倉晝夜不停,脫粒、分選、烘干、冷卻等環節高效銜接。自9月中旬全天候運行以來,該中心日烘干能力達約1300噸,相當于覆蓋2000多畝耕地的收成。“冒雨收獲的糧食,必須第一時間烘干,防范霉變風險,確保顆粒歸倉。”烘干中心負責人李祥太表示。目前,該中心已收儲玉米約2.5萬余噸,服務范圍覆蓋周邊20公里內多個鄉鎮的農戶。
“重點解決‘怎么收’難題。首先是組織排澇。投入抽水機340余臺,對受淹耕地進行強排,為糧食收割創造條件;動用機械280余臺,對田間地頭排水溝以及大、中、小型溝渠進行全面疏通,開挖清理溝渠321條;與上游河南永城以及下游安徽宿州等地聯動,有序開閘放水,降低河湖水位以排除田間積水。鼓勵種植大戶購買履帶式收割機、烘干機,優先兌現農機補貼。截至目前,全縣新購買機械36臺(套)。聯系周邊地區履帶式收割機資源,已調集履帶式收割機180余臺,日收割面積2.5萬畝左右。2600余臺輪式收割機從9日起陸續進地作業,180多萬畝秋糧力爭雨前搶收完畢。”正在一線指揮調度的濉溪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啟明介紹,全縣要求縣、鎮、村三級黨員干部帶頭深入田間地頭,成立搶收服務隊;組織縣內2500余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發揮優勢,采用“人工+機械”相結合的方式,帶頭秋收;發動群眾,充分調動積極性,盡一切力量開展搶收;對家庭困難、勞動力不足的,組織黨員干部和大戶幫助搶收,解決了“誰來收”問題。
“這些天,我們通過村里大喇叭、微信群等方式宣傳推廣‘站稈扒皮’‘扶起捆扎’等方式,加速籽粒脫水,幫助群眾降低產后損失。”濉溪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殷修剛表示,要做好技術保障、設備服務。目前全縣擁有烘干塔設備83臺(套),其中固定烘干點46處58臺、移動式烘干設備25臺,日烘干能力1.4萬噸左右,累計已烘干糧食14萬余噸,占已收割糧食產量的40%。
“俺家2000畝玉米用6臺履帶式收割機3天全部收完,收下來就進烘干設備直接烘干,一天500噸的烘干量,3天烘完。現在正全天候開機幫周邊老百姓收割、烘糧,輻射周邊2萬多畝玉米地。”蚌埠市懷遠縣徐圩鄉種糧大戶尚躍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新上了一套價值400萬元的烘干設備,沒想到剛建成投入就派上大用場。合作社的烘干車間里,機器飛轉,潮糧送進去,干糧送出來。“有了現代化農機設備,徹底告別了‘肩挑背扛’的搶糧場景。履帶式收割機、烘干設備‘挑大梁’,玉米烘干儲存,質量有保障。”尚躍說。
“幸虧這兩天不下雨了,農業農村部門幫我們調配的履帶式收割機10月9日已經抵達,1000畝玉米地開始收割,現在部分玉米頂尖已有穗腐、霉變跡象,但好在不影響整體質量和產量。”宿州市埇橋區種糧大戶雷修春心有余悸地說。
自南向北調配的履帶式收割機正挑燈夜戰,穿梭在田地間。針對機械下地難的問題,皖北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收割策略。一方面,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利用降雨間歇期,全力組織履帶式收割機等適應性強的農機投入搶收作業。另一方面,對于機械確實無法作業的地塊,則積極動員群眾進行人工搶收,確保成熟一塊、收獲一塊。全省范圍內加強了農機區域調度和供需對接,鼓勵農機合作社開展跨區作業,重點支援收獲進度偏慢地區。
走進濉溪縣的安徽柳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偌大的院子、內部道路全部鋪滿了正在晾曬的玉米籽粒。“我們企業從事小麥和大豆良種繁育。晾曬的玉米都是周邊農民這兩天搶收下來的,免費敞開場地提供給鄉親們使用。”負責人劉超感嘆稱,百姓種糧本不容易,更應該互幫互助。
百善鎮作為濉溪縣的農業重鎮,無論是鄉間的小路上,還是鄉鎮、村里的閑地上,老百姓的房前屋后,視線可及之處都是前期從雨中搶收下來的玉米。記者在宿州、淮北等地還看到,不少鄉鎮、村委充分利用鎮村辦公院場、文化廣場、老舊廠房,組織群眾以晾架、網箱等方式晾曬。
皖北多地積極協調糧食烘干企業、合作社,滿負荷運轉烘干設備,提供代烘代儲服務,優先滿足小農戶和困難群體的需求。鼓勵農民采用通風儲糧、家庭小型烘干設備等方式進行輔助干燥,盡最大努力減少霉變損失。糧食收儲企業也提前做好準備,敞開收購,提供色選、整理等服務,幫助農民處理水分偏高的糧食。
“9月僅有29日一天,太陽露了臉。保險工作人員前期冒雨來到玉米地里勘險、拍照,經過定損、資料上傳等程序后,通知我預賠付款這兩天就會到賬。這真正是‘雪中送炭’!”濉溪縣大路種植家庭農場主張偉感動地說道,他家今年種植的400畝玉米大約有100多畝受災,農業完全成本保險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
“此次保險預賠付的主體就是針對規模經營主體,增強種糧農民積極性。”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濉溪支公司負責人周冰表示,他們從10月3日起啟動快速理賠機制,加快查勘定損,并先行拿出1000萬元進行預賠付,以增強群眾秋收信心。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秋收工作,要求把搶收秋糧作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農業農村、氣象等部門各司其職,在資金、技術、運力、信息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全省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強大搶收合力。
截至10月10日15時,安徽省已收秋糧面積3592.8萬畝,當日收獲424.57萬畝,收獲進度55.5%。“我省立足抗災奪豐收,前期打贏了抗旱保苗攻堅戰。”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受9月陰雨天氣影響,部分玉米發生穗腐,零星出現倒伏、霉變,江淮及以南地區水稻收獲有序,總體沒有逆轉增產趨勢。天時不測,人力可為。應對連日陰雨搶收秋糧的實踐,是對糧食生產應急管理能力和組織動員能力的一次集中檢驗。盡管天氣不利,但通過科學應對和艱苦努力,安徽正全力以赴將損失降到最低,力保秋糧顆粒歸倉,守護好國家的“糧袋子”和農民的“錢袋子”。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仍在緊張繼續。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