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一款能夠實時翻譯的智能眼鏡,一臺8K超高清廣播級攝像機——在今年5月的深圳文博會上,來自合肥包河區的紫云山(包河)文化創意產業園以15家企業組團亮相,完成了一次引人矚目的“首秀”。來自包河區的安徽李未可科技、華光影像等一批數字文化領域的“頂流”企業,正在成為新興文創生態的代表。
圖丨紫云山(包河)文化創意產業園
為什么是包河?
翻開包河區的“家底”,答案漸次清晰。在2025年度“全國百強區”榜單中,包河區綜合實力居全國第35位,較上年進1位,如期完成“十四五”既定目標任務。綠色發展居全國第30位,投資潛力居全國第6位,與上年持平;科技創新居全國第21位,新型城鎮化質量居全國第48位,均較上年進1位。其中,綜合實力、綠色發展、投資潛力、科技創新4項指標,穩居安徽省首位。
這里匯聚了安徽名人館、渡江戰役紀念館、安徽省美術館等“全省十大場館”,也有包公園、罍街、貢街、廬州坊、合柴1972等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文化地標。
自然資源亦毫不遜色,擁有“一湖十河”、12萬畝生態濕地、16.8公里黃金湖岸線。還有被譽為“綠色明珠”的12.7平方公里駱崗公園。這些資源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獨特的發展環境。
在規劃中,紫云山文創園的空間布局被設計為“一軸二核三區四片”:以馬鞍山路—包河大道為軸,以濱湖卓越城和駱崗公園為核,劃分出包公園文旅集聚區、數字文化產業創新區和濱湖文旅集聚區,并覆蓋合柴1972文創園、罍街、磨灘和沈福四大片區。它不僅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廣播影視科技創新實驗基地和安徽省唯一的創意文化戰略新興產業基地。
這是一片正在科技與文化交匯處尋找新增長極的熱土,這里科技賦能文化的案例俯拾皆是。國內首款搭載AI大模型的智能眼鏡——LAWK Chat AI眼鏡就誕生于此,僅重38克,它不僅支持通話與音樂,更可實現語音交互、百科問答和智能導航。而通過一張照片“換臉穿越”非遺之旅、將抽象科學知識轉化為美麗影像的《科學這么美》等產品,則讓文化“動起來”“活起來”,不斷打破虛擬與現實的邊界。
目前,園區1~8月實現文化產業營收443億元,同比增長23%。隨著園區的迅速發展,吸引更多文化企業在包河區“落子”,今年1~8 月,包河新增規上文化及相關企業25家,文化產業收入同比增長25%,增速位列全省縣區第一。
政策賦能 業態創新
政策賦能為紫云山文創園的發展按下“加速鍵”。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紫云山(包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的若干措施》。承接該政策,包河區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紫云山(包河)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若干政策》,結合實際,從支持企業集聚發展、支持平臺載體建設、支持文化與科技融合、支持微短劇產業發展、支持數字音樂產業發展、支持直播產業發展、推動文化企業品牌建設等7個方面,推出27條政策措施,實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全力推進紫云山文創園建設。
從最高500萬元的項目投資獎補,到100萬元的音樂演藝支持,再到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關鍵技術研發的專項鼓勵——政策誠意清晰可見。
今年制造業大會上格外“出圈”的機器人服務員Zerith H1,正是來自包河區企業——合肥零次方機器人有限公司。
“我們的優勢在于掌握了人形機器人的全棧技術。”公司現場負責人王博文告訴記者,所謂全棧技術包括機身的運動控制、運動規劃,再到“大小腦”的數據模型等機器人產品的各個方面。
“包河區首輪注資2500萬元,讓我們能心無旁騖搞研發。” 王博文表示,不僅如此,政府還主動搭建橋梁,推動企業與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高校對接,完成人才梯隊建設;也在產業鏈上加強聯動,幫助企業更快走向應用場景。“政府的全程陪跑,讓我們初創企業可以更健康、更迅速地成長。”他說。
據悉,紫云山文創園匯聚低空、人形機器人上下游企業150余家。今年1—8月,全區新簽約重點項目170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0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158個,同比增長132%。消費領域多業態首店陣容加速布局,1—8月,全區共引進品牌首店64家。
項目引領 勢頭迅猛
園區揭牌當天,12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成為2025年首批入駐項目。這些項目涉及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合作、文化創意設計等多個領域。其中,短劇生產基地、國承萬通華東影視制作中心等項目引人注目。
短劇產業尤為亮眼。包河區企業安徽錦拾光文化傳媒出品的短劇一經上映,便連續十天占據平臺榜單首位;《第二宇宙》《她來自異世界》《村BA》等微短劇項目也相繼落地。億品眾合安徽公司總經理吳丹指出:“包河影視產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在行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更令人矚目的是,包河區前瞻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新賽道。合肥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重要生產基地,已構建起從電池、電控、電機到整車的完整產業鏈——而這,恰恰為人形機器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供應鏈基礎。很多在汽車行業中成熟的核心部件,如傳感器、驅動單元等,稍作調整就能應用于機器人中,這構成了包河的相關產業先發優勢。
2025年,包河區智能機器人產業園正式開工。在2025中國(合肥)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包河區6個智能機器人項目完成集中簽約,總投資額達16.6億元。截至目前,包河已匯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超過60家——一個機器人生態圈正悄然成形。
包河區正以“破壁出圈、登頂出彩、改革出新、項目出效”為引領,著力構建文化與科技、旅游等多業態深度融合的新型文化產業功能區。
紫云山文創園不僅是一個產業園,更是一個生態系。它試圖構建的是文化與科技、旅游多業態深度融合的新型功能區,探索的是文化創意如何在政策、科技、人才、金融與場景的共同滋養中自由生長。
巢湖之濱,一座文化的“紫云山”、科技的“紫云山”,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紫云山”正在成形。它瞄準的是全國一流的目標,是千億產業的藍海,更是一種關于文化生產新方式的實驗。在這張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的“施工圖”背后,是一個區域試圖重新定義文化創意產業的嶄新敘事。(記者 張毅璞 李沫)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