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從上海的黃浦江畔到安徽的皖北平原,從浙江的西湖之濱到江蘇的揚子江畔,一股推動技能人才共育共享的浪潮,正在長三角地區持續涌動。
2023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技工教育聯盟于浙江桐廬成立;2025年9月,第二屆聯盟大會在我省阜陽市舉辦,共同簽署《長三角2025-2027年技工教育合作十件事》。
這標志著,一年多來,一個覆蓋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的技工教育“超級聯盟”已從構想步入實戰。
這不只是一項跨省域的一體化合作事項,更是一場破解產業人才瓶頸、重塑區域競爭力內核的變革。
人,始終是生產力的最活躍因素。
在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大勢下,各類人才都面臨著全新的適配要求,而技能人才能力體系的系統性升級,更是新技術、新創造產業化產品化的一大迫切需求和關鍵支撐。
適應這一大趨勢,長三角技工教育告別“單槍匹馬”,構建技能人才培養和成長的“超級聯盟”,協同提升區域內技能人才的整體性能力“水位”,無疑是鍛造長三角區域發展優勢的一個迫切且務實的力舉。
一定程度上說,這確實是個小切口、大用意的“超級聯盟”。
打破“無形之墻”
9月29日上午,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簽署《長三角2025—2027年技工教育合作十件事》。這“十件事”不僅是一份承諾,也是一張詳實的“施工圖”,標志著長三角技工教育走向實質操作的“破壁融合”新階段。
一體化的最大障礙,往往是那些看不見的“墻”。可能是不同的評價標準,是割裂的資源體系,或局限的發展視野。這份“施工圖”的開篇幾件事,便直指核心痛點。
它不僅要打造互聯互通的平臺,更致力于推動“政策協同”。這意味著,未來上海的先進實訓設備可能向安徽院校開放,江蘇的專業課程標準或許會成為浙江院校的參照。這是一種深層次的融合,其目標是讓資源與要素在長三角區域內自由流淌,最終 “協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我們所強調的十件事中,不僅有長三角技工院校之間教師、課程、實訓設備、課程標準等的流動、共享,還包括校企合作,通過區域間協同創新,我們鼓勵三省一市企業與技工院校相互建立校企合作關系,未來可能有更多蘇浙滬企業在安徽技工院校內設立實訓車間供學生實操。”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副會長、長三角一體化技工教育聯盟會長邵偉軍介紹。
這正是“破壁”的第一步:建立共同的“話語體系”。如此,合作便從“你好我好”的交流,升級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
校企“零距離”
長三角,以不到全國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在這片土地上,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傳統制造業邁向高端,也對技能人才的規模、結構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這份“施工圖”明確提出了 “構建新質生產力導向的專業集群” 以及“推進校企‘零距離’融合”這“兩件事”。
瞄準“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數字化等代表未來方向的戰略領域,通過匯聚區域資源,協同共建一批“新質生產力+特色優勢”專業群,讓技工教育不僅能滿足當下企業的用工急需,更能預見并滿足未來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
與此同時,“推進校企‘零距離’融合”的舉措,將合作從紙面協議推向車間實踐。與長三角企業開展“校中廠”“廠中校”等多種模式,將會把更多長三角企業的真實生產環境“搬進”校園,讓學生在校期間就成為“準員工”,縮短學生就業的“最后一公里”。
而這份“施工圖”的其余部分,則是對人才培養“軟硬件”的全面升級。
在軟件上,它強調“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將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貫穿全程。同時,“聯合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和“構建合作辦賽體系”,則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和競技平臺,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和競技經驗的共享。在硬件上,“共建技能人才就業服務平臺”打破了就業市場的地域信息差,讓技能人才在長三角擁有更廣闊、更精準的擇業空間。
此外,聯盟將共同推進國際技能交流合作,聯合制定國際標準,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構建長三角—中西部技工教育協同幫扶體系”,通過結對幫扶、共建實訓中心等方式,將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紅利向外輻射。
合作“勢在必行”
如果說技能人才為長三角的快速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一體化,就是將這種作用最大化的關鍵路徑。
“技工教育跨區域協同創新勢在必行。長三角地區通過區域協同已經形成多產業集群,而蘇浙滬皖四地的技工教育各有特色,例如安徽省近年來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迅速,人力資源基礎也很有優勢,目前技工院校在校生22萬人。四地間形成優勢互補,就能合力為地區產業發展賦能。”邵偉軍說。
邵偉軍還表示,通過充分調動和發揮長三角政府、行業、企業和技工院校的積極性與資源優勢,深化政行企校合作,構建長三角技工教育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將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支撐。
近年來,我省技工教育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但與同處長三角地區的兄弟省市相比還有差距。這種差距,恰恰是合作的內生動力。
“全省各級人社部門扎實推進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主動對標學習滬蘇浙先進經驗,加強師資培養、技能競賽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動全省技工教育辦學規模和內涵水平實現‘雙提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能人才支撐。”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廳長王煒表示,這次三省一市齊聚阜陽,共同舉辦長三角技工教育聯盟大會,就是對標學習、加強合作的一次具體行動。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95所技工院校,實現16個市全覆蓋,在校生22萬人,累計建設高水平技師學院8所、高水平技工學校12所、高水平專業群20個,每年向社會輸送技能人才超過6萬人。
這次大會發布的《長三角一體化技工教育聯盟倡議書》中還特別提到“將安徽阜陽技師學院‘三轉四像’等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向區域推廣,打造長三角技工教育特色品牌”。據了解,“三轉四像”即“校長圍繞廠長轉、專業圍繞產業轉、教學圍繞生產轉”和“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徒弟”。
未來,上海的國際化標準、江蘇的先進模式、浙江靈活的市場化機制,將與安徽龐大的生源基礎和強勁的發展勢頭形成互補。通過“揚長補短”、資源共享,不僅提升區域技工教育的整體“水位”,也為我省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