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森林覆蓋率82.9%,林地面積1111萬畝,活立木蓄積4490萬立方米,三項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空氣質量優良率、地表水水質等生態環境指數,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全省首位……綠色是黃山最亮的底色,生態是黃山最大的優勢。如何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黃山市的一道必答題。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為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實現路徑,黃山市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方面持續發力,通過推動“林業+”向多領域延伸、開發碳匯項目等諸多實踐,努力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多元融合釋放“林業+”乘數效應
10月1日,位于祁門縣祁山鎮的百草園中藥材科普研學基地開園,40名小學生成為首批“體驗官”。
小朋友們換上藥師服,背起竹簍,在自然教育師的帶領下,沿著“百草初識、藥菌采擷、草藥培植、身心同養、科普解碼、巧手匠心”六大板塊路線,開啟一場本草探索之旅。
“今天,我栽種了黃精,采摘了竹蓀,制作了艾草錘。”就讀于閶江小學五年級五班的葉啟凡說,通過體驗了解了許多常見中草藥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以及藥用價值。
百草園中藥材科普研學基地由祁門縣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種植中草藥95個品種。“我們通過‘形、聲、色、味、觸’五感,激活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讓原本抽象的中醫藥知識變得可觸、可感、可玩。”基地負責人邵志聰說。
近年來,黃山市通過典型引領、科技賦能、產業融合、政策扶持等推動“林業+”向多領域延伸,林藥、林菌、林禽等林下經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林業+研學”“林業+文化”“林業+中醫藥”等多業態深度融合。
目前,全市共有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4個,省級現代林業示范區8個,省級特色林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3個,市級以上林業龍頭企業106家。2024年,全市實現林業產值493.5億元,同比增長7.91%。
“小瓶蓋”激活產業升級新動能
如果說“林業+”是生態價值的橫向拓展,那么科技賦能則讓黃山的綠色產業縱向躍升。
輕輕旋轉瓶蓋,內置茶粉即落入水中,3秒鐘后,原本無色無味的礦泉水便“變身”為金黃色、茶香撲鼻的茉莉花茶……黃山華綠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章志強告訴記者,他們生產的速溶茶粉以成品茶或半成品茶為原料,用熱水萃取茶葉中的可溶物,再經過提取、過濾、濃縮、凍干等17道工序制作而成。
速溶茶粉贏得市場青睞。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產值8299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8%。
目前,黃山市共有茶葉深加工企業13家,基底茶原料生產線近20條。奈雪的茶、喜茶等全國九成以上的新式茶飲生產商,均與黃山市相關茶企建立合作關系,并開發出東方樹葉、伊利伊刻“現泡茶”、茶含片、紅茶面膜等產品100余款。今年1月至7月,全市茶葉深加工規上企業產值達3.39億元,同比增長32.48%。
今年的黃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與黃山生態環境相適應、與徽州文化底蘊相融合、與黃山城市特質相一致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除了茶葉深加工,黃山市近年來還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聚化為方向,大力發展高端綠色食品、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制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1月至8月,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4.1%、居全省第6位,戰新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42.1%、居全省第4位。
用好平臺拓寬價值實現路徑
當生態資源遇上金融創新,黃山的綠色發展故事又翻開了新篇章。
“90元一噸,成交額15840元,‘碳票’轉手變‘鈔票’。”4月24日,祁門縣西武嶺國有林場場長季東明在拿到林業碳票后,當即把176噸碳減排收益權賣給黃山市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用于中和該景區電力等領域的碳排放。
當日,位于黃山市的安徽省生態產品交易所,全省首批發行了5張省級林業碳票,碳減排量共計約為30萬噸。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之一,黃山市充分發揮省生態產品交易所平臺作用,推動全省首單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交易、全市首筆大氣排污權交易等落地,積極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今年1月至8月,平臺共完成林業碳票、排污權、農權等項目交易876筆,交易額達3.06億元。
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離不開金融支持。為此,中國人民銀行黃山市分行制定出臺了《黃山市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實施方案》等,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生態產品支持力度,將貸款成本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績效直接掛鉤。今年2月,中國農業銀行黃山分行向祁門縣煙雨徽州牯牛降旅游項目發放全省首筆生物多樣性掛鉤貸。
此外,黃山市還推出“村落徽州”、EOD(生態環境導向開發)、VEP(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三把“綠色金鑰匙”。截至8月底,共審批“村落徽州”項目21個,累計授信104.48億元、發放貸款78.18億元;全域開展EOD項目,其中5個項目被納入省級庫、1個項目被納入國家庫;落地VEP貸款項目3個,共獲銀行授信9.35億元、貸款投放2.66億元。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