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圖為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李俊杰供圖
《人民日報》(2025年10月04日 第 08 版)
“大家看這塊玉版,上面的同心圓和刻畫紋路,專家推測是史前先民觀測天文的工具,比甲骨文還要早2000多年!”凌家灘遺址博物館展廳內,講解員的聲音透過擴音設備清晰傳開。
來自上海的游客王笑峰俯身凝視柜中的玉版,手指不自覺地跟著紋路比劃:“之前在視頻里見過它的特寫,今天親眼看到,才真正感受到5000多年前先民的智慧有多震撼!”他身旁,幾名游客正舉著手機拍攝展柜前的文字介紹,低聲交流對玉器用途的猜測。展廳內的虛擬現實設備前,幾個孩子正在排隊等待“沉浸式體驗考古發掘”。
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是長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自1987年首次發掘至今,這里已開展16次考古工作,發掘面積達85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近4000件,其中1000多件玉器堪稱史前玉文化巔峰——除了玉版與玉龜組成的“史前天文儀器”,還有精妙的玉人、靈動的玉龍、威嚴的玉鷹……這些不僅展現出當時首屈一指的制玉工藝,更折射出成熟的神權體系,讓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
從獲評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到2023年掛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再到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凌家灘的每一步跨越,都在為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寫下生動注腳。今天,這座古老遺址已蝶變為惠及民生的幸福空間。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面積3.35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投資約15億元,撬動3億元社會資金,建成博物館、研學基地、游客中心等設施,讓游客能沉浸式體驗考古發掘、了解凌家灘文化,實現了文化資源與大眾的親密接觸。
對土生土長的含山人來說,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帶來的更是家門口的就業與希望。34歲的博物館館員程燕是凌家灘文化村人,2025年凌家灘遺址博物館招聘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如今,她每天上班通勤只需10分鐘,經常待在園子里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剛才給王笑峰那批游客講解時,有人問玉人手臂為何要放在胸前,我把專家推測的‘祭祀禮儀需求’講清楚后,他們眼里的好奇變成了敬佩,那一刻我特別自豪。”對她而言,這份工作不僅是生計,更是連接家鄉文化與外界的紐帶,是自我不斷成長的見證。
同樣因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改變生活的還有黃天浩。先前他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到頭回不了幾次家。2015年,看到凌家灘考古發掘不斷推進、名氣漸長、游客增多,他敏銳地察覺到商機,果斷回鄉在遺址門口開起了餐飲店。他的小店從最初幾張桌子的小館子,變成了能容納上百人的特色餐廳。游客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去200多碗含山炒面,節假日還要提前預約。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早已不是單純的文物展示地。公園開放以來接待游客超150萬人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約2億元。“去凌家灘轉轉”已成馬鞍山及周邊市民周末的熱門選擇。在這里跟著講解員探索5000多年文明史,還能親手做文創,不少游客感覺“和自己生活的土地貼得更近了”。
未來,這座承載著古老文明的遺址公園,必將讓更多人觸摸到史前遺址的魅力,也讓更多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文化發展的紅利,續寫文明賦能民生的新篇章。
編輯:吳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