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一輛輛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產線,一塊塊光伏組件裝車發往全球,一臺臺工業機器人精準作業……金秋時節的江淮大地,處處躍動著現代制造業蓬勃發展的強勁脈搏。
在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蔚來先進制造新橋二工廠內,智能產線數據實時躍動,941臺機器人協同作業,僅98秒即可完成四車門的精準安裝,焊接精度高達0.05毫米,相當于一根發絲的1/15。這樣的“智造”實力,正是“安徽造”智能電動車馳騁全國、走向世界的底氣所在。
五年前,蔚來還在為產線改造而奔波;如今,在安徽有力的產業政策支持下,一座全鏈路數字化智能工廠已拔地而起,高效運轉,自動化水平躋身國際先進行列。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斌感慨道:“從傳統汽車零部件到智能網聯整車,安徽的產業升級步伐又快又穩。”
蔚來二工廠的崛起,是安徽汽車產業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生動縮影。五年來,安徽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大力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
“十四五”以來,安徽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規上工業營收從2020年的3.79萬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5.5萬億元,全國位次從第12位躍升至第6位,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制造大省、從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興產業聚集地的歷史性跨越。
“我們不再糾結于‘有沒有’,而是聚焦于‘強不強’‘新不新’。”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指出。安徽緊扣“三地一區”戰略定位,推動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一批產業集群強勢崛起。截至2024年底,已形成1個萬億級、3個五千億級、5個三千億級和5個千億級的多層次產業集群體系。
在高端裝備領域,位于大別山區的安徽應流集團,實現了從山區鑄造廠到全球高端部件市場重要參與者的華麗轉身。面對航空發動機、核電站等領域的技術壁壘,應流持續投入研發,其生產的航空發動機單晶葉片、核電站主泵泵殼等關鍵產品,成功打破國外長期壟斷,如今產品遠銷全球數十國。與此同時,企業以“退城進園”為契機,建設智能化產線,引入先進能源管理系統,實現高端化與綠色化協同發展,彰顯了安徽制造在核心零部件領域的突破實力。
在懷寧縣,數十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集聚共生,形成緊密協同的產業生態。安徽錦恒汽車安全系統有限公司為本土主流車企配套高端智能化方向盤,從簽約到投產僅用四個月;專注新材料的鴻海新材料,通過與高校深度合作,在車載覆銅板領域擁有多項專利,成功打入多家新能源品牌供應鏈;銀球軸承則憑借技術轉型,從傳統家電軸承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車EPS電機軸承領域,占據25%的市場份額。這些專精特新企業的集體崛起,正是安徽中小企業從“小而散”邁向“精而強”的生動寫照。
安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也是安徽企業不斷向更高技術壁壘、更新產業賽道、更強市場競爭力發起沖擊的結果。奇瑞汽車,這家扎根蕪湖的傳統車企,五年來加速新能源轉型。為突破續航瓶頸,奇瑞組建千人研發團隊,自主研發鯤鵬超充電池,建設智能網聯實驗室,推出雄獅智能座艙系統。
持續的創新投入,為奇瑞帶來發展的“奇跡”。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926.18億元增長至2698.97億元,凈利潤從58.06億元提升至143.34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82.23億元,凈利潤47.2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90.9%。今年9月25日,奇瑞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從實驗室突破到車間量產,從傳統制造到數字智造,從單點企業到集群共進,安徽始終以創新驅動為底色,不斷為產業發展“強筋壯骨”。五年間,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全國排名躍升2位,從2020年第7位升至2024年第5位;優質企業數量翻番,2024年專精特新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為2020年末的2.7倍;單位產出效益增長超30%,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從16.6萬元提升至23.2萬元,畝均營收從355.1萬元提升至456萬元。
編輯: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