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前夕,渦陽縣曹市鎮輝山烈士陵園迎來一批批瞻仰者。作為皖北地區規模最大、建成最早的抗日烈士陵園,這里不僅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也是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蒼松翠柏掩映之下,314名新四軍英烈在此長眠。
“1939年9月1日,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在曹市集牛氏祠堂召開……”9月24日,紅色講解員牛炎奕在新落成的輝山紅色文化廣場,向蒙城縣200名黨員干部講述烽火歲月。“原先陵園空間有限,難以充分滿足群眾學習需求。”輝山村黨委書記牛雪峰介紹,今年村里投入近300萬元,在陵園正前方新建紅色文化廣場,既拓展了空間,也豐富了紅色教育載體。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
近年來,曹市鎮與輝山村積極探索“實物+故事+體驗”立體化紅色傳承模式:2018年投入800余萬元升級陵園,修復公墓、重建陳列館,開設“紅色課堂”,邀請親歷者后代講述歷史;2022年啟動“輝山英烈記憶工程”,為314名烈士建立數字檔案;通過拍攝紀錄片、編排情景劇、開展校園紅色教育等形式,讓紅色故事深入人心,相關短視頻播放量已突破5000萬次。
紅色資源也激活了鄉村經濟。村民侯虎經營的“紅色記憶”民宿成為游客熱門選擇,“每年國慶,不少客人從山東、江蘇、上海專程趕來。”侯虎說,“我現在不僅是民宿老板,還是紅色文化宣傳員。”僅民宿一項去年就有10多萬元收入。
在輝山村蔬果種植合作社的大棚里,工人們正忙著采摘“陽光玫瑰”葡萄,準備發往合肥、山東等地。包裝盒上,“英雄筑夢 和美輝山”的標簽格外醒目。一旁近百畝的桃園,10多個品種的鮮桃可從6月采摘至10月。“今年畝產超1000公斤,每公斤12元左右,我們通過電商將桃子賣到了全國。”管理人員李貴芳說。
渦陽縣曹市鎮輝山村百畝桃園,果農在展示采摘的鮮桃。記者 任雷 通訊員 蔣慶章 攝
目前,輝山村蔬果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擁有種植、養殖、加工及餐飲企業66家,帶動近千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村集體經濟收入今年預計突破150萬元。
“紅色基因是鄉村發展的‘精神密碼’。”牛雪峰表示,未來將繼續以紅色文化為引領,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更看得見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