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省域經濟的堅實支撐。
據工信部下屬研究機構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我省肥西縣、肥東縣、長豐縣上榜賽迪“百強縣”榜單,分別居第54位、第68位、第72位。2024年,全省59個縣(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萬億元、占全省47.4%。
縣域強則省域強。經濟強省大都強縣如林,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佼佼者。全國首個GDP超5000億元的縣級市江蘇昆山、“小家電之都”浙江慈溪、“中國鞋都”福建晉江等超級強縣(市),更是以特色鮮明、實力超群的產業集群聞名于世。
與經濟強省相比,安徽的縣域經濟總量不大、能級不高、特色不鮮明。產業興則縣域興。找準縣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才能壯大縣域經濟,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拓寬空間、增添動能。
主動“搭車”,與中心城市共生共贏
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舉辦期間,肥西縣政府與汽車玻璃行業領軍企業福耀集團就新的合作項目簽約,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再落一子。
緊抓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機遇,肥西近年來大力招引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福耀玻璃之外,江淮汽車與華為合作的尊界超級工廠、全球最大的汽車安全系統生產商奧托立夫等紛紛落戶,初步形成高端整車引領、核心零部件行業龍頭匯聚、后端檢測服務齊備的產業集群,成為縣域經濟的有力支撐。
近水樓臺先得月。肥西、肥東、長豐能夠上榜賽迪“百強縣”,最大憑借當然是合肥的強勢崛起。合肥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先進光伏及新型儲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強大的帶動作用和溢出效應,給都市圈內縣域招引優質項目、集聚要素資源創造了有利條件。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對于地處中心城市都市圈內的縣域來說,如何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壯大縣域經濟?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充分發揮背靠大樹的區位優勢,借梯登高、搭車前行。
不只是合肥“老三縣”,舒城縣立足緊鄰合肥的區位優勢,緊扣聯寶、京東方等電子信息龍頭企業市場需求,精準招商,形成了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精密結構件產業高地。既屬省域副中心蕪湖市所轄,又處于合肥都市圈內的縣級市無為,加強與比亞迪、奇瑞等龍頭企業的合作,推動電線電纜產業向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延伸,當地10余家電纜企業切入汽車線束賽道,拓展了市場空間。
不可否認的是,同樣處于中心城市都市圈內,也有一些縣域在產業發展上相對沉寂,其產業布局與中心城市缺少銜接,互動較少、關聯度不高,未能很好利用區位優勢促進自身發展,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
“善用優勢、‘搭車’都市圈,不能靠被動地坐享中心城市的產業溢出。”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創新驅動發展研究院院長洪功翔認為,縣域要主動“上車”,認真分析中心城市的主導產業、戰略規劃,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和實際條件,找準切入點,主攻耦合點,實現共生共贏。
位于南京都市圈內的來安縣,在謀求與中心城市的產業共生上可圈可點。來安主動圍繞南京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做配套,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在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汊河片區,形成了集聚上百家企業、具有相當規模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南京在江北新區打造生物醫藥谷,來安利用汊河片區要素成本低的優勢,與江北新區共建生物醫藥產業合作區,多家生物醫藥企業研發在江北新區,生產在汊河片區。
“我省與江蘇、浙江接壤線綿長,多個縣域位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輻射范圍內,應當千方百計用好有利條件,主動靠上去、積極融進去,將都市圈發展的巨大勢能轉化為打造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壯大縣域經濟的強勁動能。”洪功翔表示。
用活資源,拓寬做長產業鏈條
懷寧縣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雨水充足,光照適宜,是藍莓天然適生地。當地利用自然條件,打造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藍莓及關聯產業年產值突破85億元,挑起縣域經濟的大梁。
鳳陽縣充分利用特有的石英砂資源,從普通玻璃到光伏玻璃制造再到光伏組件,形成了一條硅基產業鏈,光伏玻璃年產能接近全國1/4,2024年集群產值超300億元。
從懷寧和鳳陽的實踐看,立足資源優勢做文章,是發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有效路徑。在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安徽省經濟學會副會長徐亞平看來,這樣的產業集群,根扎得深,不容易發生產業外遷,但事物都有兩面性,依托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縣域,可能存在資源產業周期性波動大等問題,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形成“一業獨大”的發展格局,陷入路徑依賴。
明光凹凸棒基新材料產業以凹凸棒下游應用產品及綠色涂料產品為核心,上游延伸至礦產開采加工,下游延伸至化工、醫藥、新型建材、環保、航空航天等眾多行業。截至2024年,明光市已集聚凹凸棒產業鏈企業108家,實現年稅收4.81億元。
由此不難看出,發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要依托資源,但不能局限于資源。用好用活資源優勢,延長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是資源型縣域經濟擺脫路徑依賴、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具體而言,要積極向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軍,以廣度和深度將資源的效益發揮到最大。同時,大力提升技術含量,增強應對周期性波動的能力。此外,還要創造新路徑,挖掘內生動力,培育非資源型支柱產業,為區域發展注入持久活力。
“相較于滬蘇浙等先發地區,我省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縣域,在發展質量、創新能力等方面還存在不少提升空間。”在徐亞平看來,我省部分縣域產業還停留在原材料供應和初級加工階段,研發投入相對較低,尚未完全形成依靠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轉型升級步伐較慢。
“由于發展階段、資源條件、技術條件等因素的差異,資源型縣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要因地制宜。”徐亞平建議,我省相關縣域應立足自身實際,精準發力,特別是要針對縣域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善于借助外力,通過招大引強,打造龍頭、鏈主,加強技術對接、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推動資源產業從粗放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賦能,拓寬做長產業鏈條,使資源優勢更好地促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精耕深耕,爭做細分賽道領跑者
不出園區可造一架通航飛機,蕪湖市灣沚區“十年磨一劍”,瞄準航空航天領域大院大所、龍頭企業,通過招引整機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實現通航制造從“零基礎”到全產業鏈的跨越,去年灣沚區低空經濟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0億元。
太湖縣盯準“一張膜”,把功能膜材料確立為縣域首位產業,招引100余家功能膜企業落戶,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散到聚打造“中國膜都”,已發展為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聚焦細分賽道或特定領域,做好“無中生有”文章,是發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一條重要路徑。一些產業的鏈條足夠長、盤子足夠大,蛋糕不只是給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所準備的。只要選準路子,普通縣域也能有所作為。潛山市的刷業、太和縣的發藝產業、界首市的廢舊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等,都是成功案例。
不過,縣域在特定產業領域或細分賽道上發力,從無到有易,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難。省工信廳近期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我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已經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公共品牌,但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品牌影響力和辨識度還不強,缺乏像晉江鞋服、慈溪家電等能夠在國內外叫得響、記得住、想得起的產業地標。在產業層次上,我省一些縣域集群主導產品附加值不高,尚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環節。
如何突圍,做出“名堂”?需要在打造公共品牌和推動產業升級上聚焦發力。
比如潛山刷業,堅持走專精特新的路子,建成全國首個省級刷制品質量監督檢測研發中心,與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7個省外研發“飛地”。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潛山已培育形成涵蓋民用刷到高端工業刷的“千個產品、萬種型號”產品矩陣,環衛刷、工業刷、民用刷分別占國內市場份額的90%、70%、30%,“中國刷業之都”的品牌在行業內叫響。
無論是打造品牌,還是以創新求升級,都需要堅持長期主義,持之以恒地努力。“集群培育必須立足特色、明確方向、久久為功。找準賽道是前提,精耕賽道是關鍵,深耕賽道是保障。”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表示,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需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出臺系統性、長周期、精細化支持政策,加大根企業、種子企業培育,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努力在細分市場做成賽道冠軍。
編輯:吳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