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伴隨互聯網醫療蓬勃發展,線上購藥因便捷高效已成為不少患者的新選擇。然而,據《法治日報》報道,部分電商平臺處方藥銷售亂象頻發,嚴重威脅消費者用藥安全。在多家電商平臺網售處方藥過程中,患者無須上傳病歷、處方等資料,醫生在缺乏實質性醫療評估的情況下“秒開”處方,甚至存在“先藥后方”現象。
線上“秒開”處方看似提升了購藥效率,實際上卻將用藥的巨大風險轉嫁給了患者。正規診療流程中,醫生需要綜合病史、體征、檢查數據等多種信息,才能制定個性化的用藥方案。但當前某些平臺的醫生僅憑患者自主填報的信息就開具處方,既無法核實病情真實性,更難以評估藥物相互作用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高警示藥品如降糖藥、麻醉藥也成為“秒開”的藥品,患者一旦誤服或過量服用,可能引發低血糖、呼吸抑制等嚴重后果。
治理這種亂象,監督與打擊必須毫不手軟?,F行《藥品管理法》明確規定,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銷售,互聯網醫院則需遵守《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中“醫師需親自診查、不得人工智能自動生成處方”等剛性要求。監管部門應建立跨平臺處方數據比對機制,對頻繁開具異常處方的醫師和賬號實施熔斷處罰。同時,需完善“行刑銜接”機制,對造成患者傷害的違規開方行為,依法追究醫療機構、平臺、醫師三方連帶責任,讓違法成本遠高于非法收益。
筑牢技術防線,是治理線上處方藥亂象的關鍵抓手??山⑸镒R別體系,在問診環節強制實施人臉檢測,確保醫師與患者身份的真實性。此外,還要建立和完善處方存證平臺,將診斷記錄、用藥方案、患者反饋等數據上傳備查,實現全流程可追溯。針對高風險藥品,應設置AI二次審核系統,自動比對患者歷史用藥記錄與新處方,觸發人工復核機制。這方面的技術已成熟,關鍵在于平臺是否愿為公共安全投入成本。
治本之策則在于糾正錯誤觀念、重塑行業生態。醫療主管部門需建立醫師線上診療能力認證體系,將問診響應時間、病歷完整度等指標納入考核與監督,對長期敷衍了事的線上醫生及其所在平臺實行淘汰制。此外,不妨將用藥安全和互聯網診療的特性等內容,納入公民健康素養教育體系,提升公眾對處方藥和線上診療特殊性的認知。只有線上醫生普遍更加珍視執業聲譽,平臺更加注重自身責任并強化內部監管,患者自覺抵制“處方藥隨便開”等亂象,方能形成全社會共防共治的局面,為這一亂象釜底抽薪。
互聯網醫療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線上“秒開”處方藥亂象也還處于初病時期。有病得早治,若等變成頑疾再去治理,難度就會更大。也唯有盡早根治這一亂象,方能進一步守護好民眾的生命與健康安全,也促進互聯網醫療持續健康發展。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