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每年10月的第二個周六是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在中國,如何引導公眾了解并接受安寧療護的理念?如何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區域提供安寧療護服務?安寧療護的全面享有還面臨著哪些難題?近日,記者在江蘇進行了探訪。
江蘇省腫瘤醫院疼痛康復科病區有兩間特別的病房,從外部看,與其他病房無異,但是走進病房,從墻壁上貼的宣教內容等細微之處才發現這是安寧療護病房。
今年8月1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印發了《安寧療護實踐指南(2025年版)》。指南中指出,安寧療護實踐以終末期患者和家屬為中心,以多學科協作模式進行,主要內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癥狀控制,舒適照護,心理、精神及社會支持等。
為了更好地推進安寧療護工作,2024年1月,江蘇省安寧療護服務技術指導中心成立,掛牌在江蘇省腫瘤醫院。
江蘇省安寧療護指導中心秘書、江蘇省腫瘤醫院副院長周國仁介紹,目前江蘇已初步構建起市、縣(區)、鄉(社區)多層次安寧療護服務體系,全省開展安寧療護服務的醫療機構377家,依托三級醫院為支撐,探索“醫院—社區—家庭”三元聯動安寧療護模式,形成醫院、社區、居家和醫養結合機構多形式安寧療護服務網絡。
安寧療護不是放棄治療
患者一般是疼到別的科室無法解決才想到來楊揚這里就診的。作為疼痛康復科的主任,他的工作重點一直是如何解決腫瘤患者的疼痛。
楊揚向記者介紹,臨床上安寧療護包括的痛苦癥狀超過62種,他的團隊所進行的安寧療護是建立在疼痛管理特色基礎之上的。
在安寧療護服務規范中,當患者處于疾病終末期且有難治性痛苦癥狀、預期生存期短于6個月等情況下,患者就有選擇安寧療護的權利。
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楊揚發現,疼痛并不是身體的疼痛那么簡單,而是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感受,他將其稱之為“Total Pain(總疼痛)”。這里面有終末期的各種不適、有面對死亡的恐懼、有失去經濟來源的壓力,甚至還有生命是否還有意義的自我拷問的痛苦。
面對這樣的綜合性問題,江蘇省腫瘤醫院成立了安寧療護MDT(多學科會診)門診,由疼痛科、腫瘤科、心理科、營養科、護理部、社工部等多學科專家聯合坐診,著重為以疼痛為主的難治性復雜癥狀患者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疼痛康復科醫生顧亦凡今年初接診過一位叫阿珍(化名)的患者。她是被女兒用救護車送到醫院的,肺癌轉腦并多發性骨轉移,入院的時候雙眼緊閉,面部還有些腫脹。重癥醫學科會診后給予降顱壓、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待體征稍微穩定后,阿珍特意跟顧亦凡說,她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治療就請女兒來負責并簽了授權委托書。
跟她女兒溝通后,顧亦凡又請來腫瘤內科的醫生進行了會診,發現腫瘤標志物、影像檢查等都顯示病情進一步進展,全面評估下來,生存期不到3個月。女兒認真思考后告訴顧亦凡,想選擇安寧療護,但也希望老人能過完今年的生日。隨后,楊揚主任團隊為阿珍提供了疼痛控制、營養支持、舒適照顧等安寧療護治療。
并非所有的患者家屬都能像阿珍女兒一樣,一開始就接受安寧療護的理念。不少家屬第一次聽到安寧療護時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就是等死?是不是不孝?
江蘇省安寧療護指導中心秘書、江蘇省腫瘤醫院主任護師趙云曾負責過一位89歲的晚期癌癥患者陳奶奶。知道母親時日無多,幾個孝順的子女日日淚流滿面。當被告知可以選擇安寧療護時,子女們一時難以接受,覺得母親一輩子吃了很多苦,想盡量延續老人的生命。
在安寧病房里,心理醫生對陳奶奶進行了“話療”,了解了陳奶奶一些未了的心愿:涂一次指甲油、穿一次旗袍、種一次菜……面對詳細的愿望清單,悲傷的兒女們也有了新方向。在最后的日子里,一邊是醫護幫助控制疼痛,一邊是子女幫助老人達成一個又一個心愿。最后,陳奶奶離開時安詳從容,兒女們也因為滿足了母親的愿望深感欣慰。
“安寧療護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減少患者痛苦的‘對癥支持+人文關懷’,跟傳統觀念里的‘善終’是一致的。”從業這么多年,楊揚有自己的體悟——安寧療護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讓患者的去世如夕陽逝去一般美好。
推進安寧療護服務發展
僅僅依靠江蘇省腫瘤醫院的6張病床,顯然無法滿足全省安寧療護的需求。
2020年,江蘇省衛生健康委等8部門出臺《關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二級及以上醫院腫瘤科、老年醫學科等相關科室開展安寧療護服務,設立安寧療護病區或床位。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社區和居家安寧療護服務。鼓勵醫養結合機構開展安寧療護服務,具備條件的可按相關標準開設安寧療護病區或床位”。
自2017年第一批國家安寧療護試點啟動以來,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先后成為國家級試點城市。此外,還遴選了24個縣(市、區)開展省級試點。
各試點城市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安寧療護服務模式。南京將安寧療護納入民生實事項目,建立江蘇省首家安寧療護中心,通過“市級指導中心—市中心醫院—區中心醫院—社區、居家”四級聯動機制,實現服務全覆蓋;連云港創新“3+8”運行模式,以內科、疼痛科、安寧療護科為核心,搭配無痛治療、心理治療、互聯網醫療等8個輔助科室,構建全方位服務體系;常州市強化資金保障與隊伍建設,開展線上線下舒緩門診,打通患者就醫“最后一公里”。
隨著安寧療護工作的推進,一些患者在社區衛生中心家庭醫生的幫助下實現了居家安寧療護。
2023年夏天,昆山市某鎮葉女士的女兒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她的母親經過4年宮頸癌的治療,已經無法承受日益加重的病情和頻繁往返醫院,她向家庭醫生許晨表達了母親最后的愿望,希望能減輕痛苦,在家中安度余下的時間。
許晨家庭醫生團隊遂上門評估。這位腫瘤終末期患者全身多處轉移,腫塊疼痛明顯,極度消瘦,無法自理,同時情緒低落,對不可知的未來充滿焦慮。家人愿意照顧老人,但缺少專業的護理知識。評估結果顯示,葉女士達到了安寧療護的要求。
許晨團隊制定了居家照護方案,并聯系了蘇州市安寧療護服務指導中心、蘇州市立醫院老年科的專家上門會診指導。對葉女士的疼痛重新評估后,聯系上級醫院調整了鎮痛方案,同時指導家屬口服給藥原則,使得患者的中重度疼痛降到了可耐受范圍。通過制定居家營養支持方案,對家屬“餓死腫瘤”“只喝湯有營養”等誤區進行了糾正。主管護師還定期上門進行壓瘡護理、肢體按摩并指導家屬翻身、皮膚清潔以及緊急情況的簡單處理。對于家屬有急事暫時無法照護的情況,還協助聯系社區護工臨時頂崗。
在每周3次的居家安寧療護服務下,葉女士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改善。每次結束服務時,醫護團隊會特意留出10—15分鐘的“傾聽時間”。她會拉著醫護人員的手講述自己在汽車零件廠工作的往事,談論子女成長中的溫馨時刻,表達對孫女未來的期許。許晨也鼓勵她多與親友進行溫馨對話,與家人拍攝合影。
2024年初,葉女士情況每況愈下,團隊開始為家屬做臨終指導準備,告知可能出現的生命體征變化,指導如何保持環境的安靜、舒適以及心理準備。一個清晨,葉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離世,安寧療護團隊立即趕到家中進行哀傷撫慰,并在老人去世1個月和3個月之后對家屬進行了心理評估和指導。
持續提升安寧療護水平
葉女士能得到高質量的居家療護,離不開江蘇省安寧療護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
周國仁介紹,江蘇省安寧療護技術指導中心牽頭制訂《安寧療護服務規范》省級地方標準以及安寧療護規范化病房建設標準,還在試點城市成立安寧療護指導中心(質控中心)、市級安寧療護專家庫、安寧療護專家指導組等機構。
在實際探索中,針對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乃至家庭,建立了不同的職責邊界。三級醫院的定位為急癥、疑難雜癥的處理和安寧療護的業務培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安寧療護的主要力量,需要接受過安寧療護的培訓,能處理一些專科問題,針對的是常規病例;家庭作為社會基礎,針對的是輕癥病例,需要居家期間會使用鎮痛泵、常規病情與醫生咨詢、溝通等。
在規范化指引以及明確職責的框架下,不同主體的安寧療護水平提升都有了發力方向,人才培訓、案例比賽成為提升的重要途徑。
2024年,江蘇省衛健委組織300多名醫護人員分別參加了國家和省級舉辦的安寧療護業務培訓,100余名護士參加了省護理學會舉辦的安寧療護護師培訓。今年9月,江蘇省安寧療護工作培訓班開班,安寧療護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多學科團隊協作模式、癥狀管理、心理關懷、倫理溝通等核心內容展開系統授課。患者病情告知藝術及溝通技巧、病歷書寫、家庭會議與醫患決策、生死教育及哀傷輔導等具體工作方法,都是授課內容。
當然,橫亙在安寧療護面前的還有不少難題,江蘇也在不斷探索。例如,探索獨立的安寧療護病區(科室)建設,實現緩和醫療和安寧療護專業的學科化發展;以家庭醫生簽約、家庭病床建立、互聯網+護理、新時代村醫等形式開展居家安寧療護服務;推動和爭取機構和居家安寧療護服務的費用逐步納入醫保范圍,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動按床日付費等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安寧療護政策保障機制等。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