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一壺清茶,幾縷茗香,千年古村呈坎的煙火氣里,正升騰起基層治理的智慧之光。近年來,徽州區司法局呈坎司法所以“一鄉一品”工程為抓手,在呈坎鎮創新打造“徽州解憂”調解品牌矩陣核心項目——“無憂茶室”。這一融合徽州茶文化與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將矛盾糾紛化解浸潤于茶香之中,探索出一條“以茶為媒、化干戈為玉帛”的鄉村善治新路徑。
茶室雖小乾坤大
50平方米的和諧密碼
走進呈坎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50平方米的“無憂茶室”別有洞天,茶桌上青瓷茶具氤氳著黃山毛峰的清香,調解工作區三行鮮紅標語一下子跳入眼簾“努力傾聽你所說的話 努力做好你想辦的事 幫你解決你所遇到的憂”,溫馨標語靜默訴說無憂茶室的服務方式,這里既是品茶論道的文化空間,更是定分止爭的治理陣地。
“茶室設計暗藏玄機。”項目負責人介紹,品茶區采用開放式方形布局,喻意“公平公正”,配備桌椅、茶具等;設立調解工作區,擺放調解席卡、檔案柜等。墻面裝飾的“心平氣和慢慢講 遇事調解好商量”與桌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等相關書籍相映成趣,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在此交融共生。
三杯茶里見真章
調解流程的文化浸潤
“無憂茶室”獨創“三道茶”調解法:初入茶室奉上“靜心茶”;調解過程中斟“明理茶”;達成協議后敬“同心茶”,雙方執壺分盞寓意“共飲一江水”。將茶文化中的“和”理念融入調解過程,在調解前通過喝茶聊天緩解當事人緊張情緒;調解中講述本地與茶相關的和諧故事,引導當事人互相理解、包容;調解后以茶為禮,促進雙方和解,以心換心解矛盾,握手言歡化干戈,達成“舉杯言和”的效果讓群眾“無憂”。
汪村村婦聯主席謝國英作為調解員,曾在茶室中用一方歙硯作比化解鄰里地界糾紛:“硯臺講究‘留白’,處世貴在‘留余’。”這種將徽州文脈融入矛盾調解的智慧,讓糾紛在首次調解中即告化解,體現“楓橋經驗”的實踐多元化發展。
多元共治聚合力
一杯茶泡出治理新味?
茶室背后,是“1+N”調解力量的系統集成:以鎮、村調解員為骨干,吸納法律顧問、退休干部、鄉賢、“兩代表一委員”等人組成“解憂智囊團”;按照人民調解工作受理、調解流程、回訪反饋、檔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確保調解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開展。明確調解員職責、當事人權利義務等,保障調解工作公正、公平進行。
“過去調解像‘急診室’,現在成了‘養生堂’。”呈坎司法所所長華慶說。通過挖掘徽文化中的“和合”基因,把茶室的“人情味”、祠堂的“規矩性”、新鄉賢的“德治力”有機結合,社會治理的“末梢神經”被徹底激活,走出一條具有徽州特色的“傳統文化+現代治理”新路。
暮色中的呈坎,萬家燈火漸次點亮。茶室里,又一壺新茶正馥郁芬芳——這里升騰的不僅是茶香,來“無憂”去“解憂”更是一個千年古鎮對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詮釋,是鄉土中國探尋善治之路的溫暖答卷。
編輯:葉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