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悠揚的歌聲從歌者的喉間飛出,那歌聲里,有對黃土地深沉的眷戀,有先輩們在歲月長河中拼搏的吶喊,也有這片土地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9月9日,2025陜北民歌榆林合唱大會落下帷幕,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趕牲靈》《藍花花》等經典陜北民歌的旋律仍猶在耳。
陜北民歌,早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讓這門古老藝術以新的姿態走進現代生活,實現更好的傳承與保護?作為陜北民歌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承核心區,陜西省榆林市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源自生活的藝術
陜北民歌的生命力,源于其與土地、人民的深度綁定。
“陜北民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真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陜北民歌代表性傳承人王向榮說,“它是老百姓心底的聲音,沒有修飾,沒有偽裝,高興了就唱,難過了也唱。”
“一句‘山丹丹開花背洼洼紅,先交人才后交心’,就把男女之間微妙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榆林市民間藝術研究院原院長康世進說,“這就是民歌的魅力所在。”作為國家一級編劇,康世進從小就汲取著來自民間最純樸的人間真情和藝術營養,因此在他的戲劇創作中,總將陜北民歌“集裝箱”般地搬上舞臺。在此次民歌合唱大會中,他又帶著自己的新作《這達達來》闡述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充斥著生命的張揚,陜北民歌曾把坎坷、苦難的路唱出豪邁與詩意,又與中國革命結下不解之緣,一路唱來,直到《東方紅》的樂曲聲在寰宇回蕩。
從革命時期的傳遞信仰力量,到建設年代歌頌奮斗,陜北民歌始終昂揚前行,激情演唱生活。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包括陜北民歌在內的諸多非遺賴以生存的環境急劇變化。如何擴大陜北民歌的普及面,尤其是讓年青一代能夠接觸、了解并喜愛陜北民歌,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找到新舞臺、新傳人
“這一道道山上,那一道道梁……”稚嫩的歌聲從榆林市陜北民歌博物館的傳習所里飄出。這是全國首座陜北民歌主題博物館,2018年開放以來,便以“能聽、能學、能唱、能玩”的活態體驗為特色,每年吸引超12萬人次前來參觀。陜北民歌的旋律在往來人群中不停流轉。
作為博物館民歌培訓、交流與推廣的延伸,館內的陜北民歌傳習所成了文化傳承的“小課堂”。它常年面向所有群眾免費授課,沒有年齡、基礎的限制,尤其吸引了不少未成年人走進來,孩子們跟著老師學唱經典曲目,在咬字、拖腔里感受陜北民歌的韻味。與此同時,陜北民歌博物館還持續開展陜北民歌進校園、中小學生研學等活動,力圖讓陜北民歌的基因在年青一代心中扎根、生長。
民歌傳承的舞臺遠不止于博物館。夜幕降臨,榆林古城老街區的“非遺小劇場”座無虛席。舞臺上,一群年輕演員的深情演唱讓古老的陜北民歌煥發生機。在老街上,還有臨街的小舞臺每周不定期演繹民歌的精彩。一些公園、社區也悄然變身,成為民歌傳唱的新舞臺。
為了更好地守護這份浸滿黃土記憶的文化遺產,近年來,榆林以“政策為綱、資金為基、人才為魂”搭建傳承體系,蹚出陜北民歌煥新之路,不僅發布《陜北民歌傳承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更給傳承人每年1.45萬元至2.65萬元的分級補助,且提供免費傳承場所,有效激發年輕人的創作熱情。
“人才培育是陜北民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根基。”榆林學院陜北民歌學院副院長王蓓蓓的話,道出了高校參與傳承的核心意義。2023年,榆林學院把陜北民歌納入公需課,受到學生們的追捧。陜北民歌學院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構建起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體系:從民歌演唱的技巧打磨、原創作品的孵化創作,到舞臺表演的實踐指導、文化傳承的路徑探索,再到民歌歷史的深度研究,甚至涵蓋多聲部民歌合唱的專業化課題攻關與人才培育,每一個環節都旨在為陜北民歌的傳承注入專業力量。
數字技術激活古老音韻
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在豐富著陜北民歌的傳承方式。
2017年,“陜北最后一個腳夫”柴根老先生辭世,但今天的人們依然可以在陜北民歌博物館欣賞到他折射著舊時光的悠揚歌聲。
陜北民歌博物館在建館之初就開始整理數據庫,大量征集并實地搶救式采錄民歌老藝人的演唱,為珍貴的原聲建立“數字檔案”。在榆林,相關單位及縣域多有民歌數據庫的建成,從市級媒體的《文化名人檔案》到民間有識之士的采錄,“民歌數字化工程”正在逐步完善。
如今,新媒體平臺已成為陜北民歌傳播的重要陣地。很多年輕人通過短視頻、直播、線上互動,與傳統民歌相逢。此次陜北民歌榆林合唱大會已實現多平臺、全方位、立體化、多時段協同直播,總觀看人數突破300萬人次,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多元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年輕聽眾。
現代傳播方式增加了大眾對陜北民歌的認知、認可和情感共鳴,這門古老的藝術正以嶄新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在傳承與創新中賡續輝煌。
編輯: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