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王茂蔭,清代以清正廉潔、直言敢諫而聲震朝野的名臣,歙縣義成“天官第”是他晚年的故居。一日,歙人吳小朋發來微信問:“有作者說,‘天官第’取其‘天官賜福’之意,是否正確?”又言“據說,王茂蔭購得朱姓舊居后,取名‘天官第’,系經得慈禧敕準的。對不對?”
現作答如次:“第”,有門第、宅第之意。“天官”原指古代漢族神話中的天神。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傳說每逢正月十五,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稱“天官賜福”。唐代以后,把主管官吏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的吏部官員也稱為“天官”。
今江西余干大溪鄉胡坊村委會胡坊村,有明朝崇禎皇帝敕贈“天官第”門樓一座。明清時期,徽州績溪也有一戶官宦人家叫“天官第”。
清同治四年(1865),晚清名臣王茂蔭自江西扶繼母靈柩回籍安葬,在歙縣義成買下朱姓商人宅第,稍事修葺取名“天官第”,其過程不見史志記載,今已難考。口述是講王茂蔭親自取名,并經過同治皇帝批準。其實,當時同治皇帝尚未親政,主政的是慈禧。如果說是經過批準,那也只能是經過慈禧批準。這傳說,是否真有其事,已難考證。王茂蔭是朝廷重臣,天子命官,官屆二品,又是主管官吏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的吏部右侍郎,其宅名取“天官第”,也名正言順。
所謂“天官賜福”,對王茂蔭而言,何福之有?他分明是迭遭劫難。因咸豐、同治年間,徽州戰亂頻仍,其桑梓杞梓里祖居幾遭兵燹,房宅成焦土廢墟,鄉黨家人流離失所,不得不遷居,幾經輾轉,最后才在義成買下朱姓舊房,帶著家人由旱南遷水南。安葬了繼母吳太夫人和遷家后,便舊病復發,醫治無效,同年農歷六月廿二(公歷8月13日)在“天官第”惜別人間。一個堂堂的朝廷命官,晚年的結局竟是如此多舛,并不多見,這也是他一生堂正做人、清白為官的體現。正因為如此,曾國藩送他的挽聯上聯云:“七旬耆宿,九列名卿,誰知屋漏操修,尚同寒士”。
王氏義成故居正門原懸掛的“天官第”石匾,為晚清兩江總督李鴻章題額。為免遭破“四舊”,“文革”中王氏裔人將其摘下保存。王氏故居紀念館修繕之后,該匾又得以仿制掛上。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