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徽州古村落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山水人文環境以及散發著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氣息而繁衍生息,如今仍然是坐落在徽州大地上的一處處文化瑰寶。探尋古徽州,避不開這些融入生活里的文化村落,昌溪古村落就是一處不可不去的地方。
昌溪村坐落在千島湖源流——昌源河所流經的皖南山間盆地中,這里早在漢代就有了人類活動,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村落形成于唐朝,南宋前為滄溪,宋淳熙年后改為昌溪,素有“歙南第一村”之美譽。昌溪村有吳、周兩大姓,還有其它數十個姓氏。
乘車至昌溪村口大橋下車,昌源河穿橋而過,村落沿昌源河東西走向呈蝴蝶形分布兩岸。過了橋,沿著左手下游方向的石板路去參觀周氏家族舊地。一路規整的石板路,穿越廊房,上面正反面寫著“岐山衍派”“昌水開基”字樣,寓意昌溪周氏族人源于陜西岐山周氏祖先衍生而出的分支,周氏第十四世祖周龍孫于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由歙縣大洲源周家村舉家遷來昌溪,族群稱為“周邦頭”,由此成為昌溪周氏的開基之年,成為昌溪一個重要的有影響力的大姓。
來到周氏宗祠前,只見它北靠層巒疊嶂的來龍山為障,南臨昌源河為屏,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經歷了500余年后依然高大威嚴。那氣派的檐角、正門上懸掛的“恩賜進士”“欽點主政”“四世二品”匾額,彰顯著周氏族人曾經顯赫的功名。走進去,整個祠堂布局分柵棚、丹墀、正廳、后進和寢陵五大部分,是典型的“三進兩明堂”形式。正廳里四根粗大的石柱和兩根白果木樁很是氣派,上面掛著諸如“進士”“文魁”“少廷尉”“吏部尚書”匾額,體現出周氏家族的耕讀思想,讓偏僻山村的一個小族群竟然有了不可輕視的政治、文化歷史地位。柱子上書“千秋東魯支”“百世南唐族”,寓意乃是說昌溪周氏系南唐末年由北方遷來徽州居住。后面陵寢牌位上依然擺放著周家靈牌,意外的是正中上方有個天窗,聽說周氏女性死后,靈牌由此天窗吊到二樓擺放供奉,打破了封建社會女性死后不能進祠堂擺靈位的傳統,可見周氏族人尊重女性的開放意識。
祠堂過去,尚有古亭、走廊、水碓水車、古水壩和郁郁蔥蔥的古樟樹,看完這些原路返回,便可去居于上游的吳氏村落。路過昌溪學校,校園里那繁茂的樟樹遮天蔽日,蔭蔽墻外,導游說那曾是私塾所在,喻為“楓林夜讀”,昌溪私塾還有“養正書室”等。曾經從這些私塾里走出了王茂蔭、吳承仕等財界、學界泰斗,也走出了一大批官員,是這些私塾成就了周、吳家族學而優則仕、從學重商的愿望,昌溪古村也成為崇文尚學的典型徽州古村落代表。
一路的青石板,從吳氏村落的外圍聯接起了一道古代的“外環路”,村落里是一條條曲折狹長的小巷縱橫交錯,聯接起了吳氏先賢與當朝政庭的政治交流,也串起了吳氏學子、商賈閃耀于明清舞臺。路過建于元末的洋坑古木橋,全由木頭搭建、鐵鏈貫穿而成,是一條古旱道,曾是通往江浙地區的商道之一,以周、吳為代表的商人從這里走出了一條商業通道,走上明清徽商舞臺。傳說朱元璋曾兵敗至此,從此橋而過,帶著昌溪祖民的庇護,開創了大明王朝。
來到水口,矗立在人工沙墩上的兩棵千年龍鳳樟遮天蓋日,近千平方米的樹冠蔭蔭郁郁。古樟樹于徽州村落是有著鄉民祈求庇佑,精神崇拜的象征意義,特別是這樣一座在當年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著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古村落。水口的河道根據陰陽五行八卦而設計,水流順著彎彎曲曲的水道排至昌源河,顯示著元朝祖民的智慧和人文思想。水口旁邊,便是“忠烈廟”,里面供奉著越國公汪華和其第八子汪俊(八老爺)的塑像。汪華在隋末唐初戰亂中保全了徽州一方安寧,在徽州一帶長久被人懷念。廟內“威震六州”匾額依然莊嚴,而昌溪人吳仕昭因上書直諫敢言,卒于官,時年37歲,為國家、為家族輕生重義,亦是忠烈。
沿著彎彎繞繞的巷弄,終于來到了吳氏宗祠——太湖祠。太湖祠建于清嘉慶年間,正中懸掛著朱元璋手書的“第一世家”匾額。吳氏比周氏早來昌溪100多年。傳說南宋時期(1156),吳氏七十七世祖吳一之赴臨安賦稅,舟過深渡,登鳳凰塔,遙望昌源山水環抱,瑞氣縈繞,便探源而入。見此地風水上佳,暗忖此地安居定可富甲天下,吳氏決心定居于此。由此,便成了昌溪吳氏的肇基之年。吳氏祖先發源于江浙地區太湖流域,為不忘祖先,故命為“太湖祠”。
太湖祠正對寬大的照壁,右邊是戲臺。走進祠堂,里面構造與周氏宗祠相仿,堂中上方正懸“敘倫堂”匾額。為了防雨,沿天井周邊的柱子均采用巨大石柱,柱礎亦為方枕型石礎,享堂梁柱用材碩大,月梁、瓜柱、平盤斗等雕刻簡樸大方。柱子上有對聯“惜衣惜食緣非惜財而惜德”“求名求利祗需求己莫求人”,顯示出吳氏后人勤儉節約、勤奮努力、注重修養的思想內涵。
在陵寢,正中上方也有天窗,吳氏女性的牌位也是照此吊到二樓供奉,與周家一樣尊重女性,不得不讓人敬佩周、吳家族的開放意識和勤儉純樸的鄉風,或許,這就是他們有眾多后人入仕、經商,文人學士聚集的原因吧!隨后,我們又看了宋代的茶肆酒樓,昌溪始祖一之公第十二世孫振員公子孫所建的員公支祠,富商吳錫敘建造的九子巷等。
徜徉在昌溪錯落的馬頭墻之間,穿梭于錯綜復雜的巷弄里,你時時能觸摸到昌溪先民精巧的人文設計,比如,為避免門戶正對,門框一側向內歪斜的“歪門斜道”,拐彎處墻腳卸去直立的石柱,有些墻角處設計為弧形,以方便走路等。
昌溪先民以他們的傳統耕讀思想,純樸勤儉的民風,勤奮不息的意志,明清以來培養出了數百名學子官員,閃耀于當朝政壇,還走出了一批以“吳茶”“周漆”為代表的徽商雄踞商界書寫傳奇,更有眾多的文人學士留下千古文章。而這些,都出自偏僻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從它的身上,不僅看到了散落四處的徽州古村落身影,也明白了這些古村落為什么數百上千年來會生生不息,甚至熠熠生輝。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