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對黃山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李羚主演的電影“黃山來的姑娘”,多年來一直向往之。說來慚愧,這么些年竟然沒有去過黃山,2018年11月下旬總算如愿以償。
黃山確實很美,“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看黃山寫黃山畫黃山夸黃山,贊美黃山的奇松異石和山峰,謳歌黃山自然神奇之美的鴻篇巨制很多,而我這篇小文,卻想寫寫黃山紅梅。
黃山上有紅梅嗎?當然有。但我筆下的紅梅,不是開在黃山上的紅梅,而是和電影里的主人公龔玲玲一樣,是一位生活工作在北京的黃山姑娘。
第一次見紅梅,是朋友帶我去她的茶室,剛落座,她就拿出一大包“見面禮”,說是剛從黃山帶來的自己家做的醬雞翅醬鴨脖之類的下酒菜。
喝著清香碧綠的黃山毛峰,吃著徽州味道的醬雞翅醬鴨脖,嘿嘿,喝茶啃骨頭,下酒菜當茶點,這種別開生面的第一次見面和紅梅的快人快語以及她爽朗的笑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之后,偶爾會品嘗到紅梅父親養的土豬土雞土鴨,新鮮的冬筍春筍和腌制的干筍,紅梅母親種的紅薯土豆蘿卜青菜,油皮豆腐干,朋友們想吃了就去找她,紅梅就像變戲法,一樣樣“變”出來。
聊天的時候,我知道了紅梅生長于黃山歙縣岔口村,是正宗的黃山人。因為對求學的興趣不濃,還因為她父親中年得女,把她寵上了天,她想干嘛老父親都會由著她。
后來書不讀了,19歲就在黃山旅游集團下屬的索道公司工作了十多年,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每次聊到黃山,紅梅總是強調她只是黃山索道的臨時工,絲毫不擔心別人用世俗的眼光看她。
機緣巧合,4年前一位貴人將她推薦到了北京,她自嘲目前的狀況:是地地道道的“北漂”,做點小事養家糊口。
北京工作生活的各種艱難困苦和各種的不容易,沒有難住樂觀開朗的紅梅,每次見到的她,總是一副興高采烈、沒有煩惱沒有憂愁的樣子。
紅梅喜歡北京,適合北京,北京需要紅梅,需要像紅梅這樣充滿正能量腳踏實地做事的人!
每次看見她喜氣洋洋的樣子,我就在想:樂觀自信的女人最可愛!快樂幸福和金錢沒有太多的關系。
在北京,紅梅沒有戶口,沒有錢,沒有房,沒有車,也沒有本科碩士學歷和通過考試取得的各種證書,但是,她真誠善良,熱情洋溢,認真做事,樂于助人。
短短的幾年時間,居然在北京“混”得風生水起,她認識了很多人,結交了很多朋友,因為她和人相處沒有功利之心。盡管朋友很多,但幾年過去了,她還是做點小事,還是沒有太多的錢,但還是一如既往的快樂開心。
她每天忙忙碌碌,東跑西顛,樂呵呵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時候也憤世嫉俗,黑白分明。問她苦不苦,她會笑著說:比起在山上的日子,簡直好太多了,認識了這么多的北京朋友,真的很開心!
紅梅總是盡力幫助別人,但自己卻盡量不給朋友添麻煩,她經常婉謝朋友對她的幫助,卻會為了朋友的事去求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幫忙。當然,她是講原則的,不該幫的忙堅決不幫,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
紅梅最樂意做的事情就是宣傳自己的家鄉黃山,邀請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一趟一趟地去黃山。
認識的人,去了一趟黃山,回來就成了更好的朋友;不認識的人,去了一趟黃山,回來也會成為她的好朋友;因為紅梅,很多朋友,從黃山回來后,沒過多久就會又去黃山。
這次在黃山碰到一位北京客人,說是已經來了很多次。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總是有原因的。
去黃山的朋友,紅梅總是盡力而為,或親自陪同或請家人幫忙陪同,更多的時候是她在黃山的朋友們幫助她安排客人們的吃住,陪著客人登黃山。有熟悉當地的人陪伴游黃山,相當于旅游時的個性化定制,當然事半功倍。
我這次去黃山,和紅梅同行。雖然是初冬時節,沒有春夏的萬山紅遍,沒有秋日的層林盡染,沒有冬天的銀裝素裹,趕上了晴空萬里的好天氣,看山是山,看松是松,卻也是登山的好時節。紅梅曾說過,黃山一年四季都是美景,果然名不虛傳。
在黃山上,凡是有工作人員的地方,就有紅梅的熟人。無論賓館酒店索道站,還是路上的清潔工人和挑夫,要么是她的熟人,要么是她的哥們姐們兒。
陪同我們上山的程虹以前也是黃山上的醫生,她是紅梅在黃山的閨蜜,對紅梅是有求必應,一年四季都會被紅梅安排陪朋友上黃山;唐模村“七天井”的汪總陪同我們沿著村中的檀干溪,如數家珍似地介紹了唐模村的前世今生;徽州大宅院的徐先生敞開大門熱情地迎接我們。感覺得到,他們都是紅梅多年的老朋友。呈坎村雕刻大師曹先生的寶貝閨女樂樂,看見紅梅,大老遠就張開雙臂喊著“干媽”飛奔而來,接著就是一個大大的“熊抱”。看得出,紅梅的人緣不拘老少都非常好。
和紅梅同行,感覺紅梅是幸福的,有這么多人喜歡她,歡迎她,無論是在黃山上的光明頂還是在黃山下的古村落,我也一直被感動著。
古徽州后人的真誠和純樸,古徽州的建筑和文化,古徽州的青山和綠水,真的讓人流連忘返,即便是偏居一隅的“半山閑客”民俗客棧,一杯茶的工夫,也給人留下了溫馨。
我一直在想,紅梅何德何能而得如此厚愛?我沒有找到答案。近距離和紅梅相處后我更加深信:世事皆有因果。她今天所得到的,一定是她曾經付出過。
紅梅講不出大道理,但卻認真地做好手頭上的每一件小事情,看似大大咧咧,實則頭腦清醒,是那種聰明大氣古道熱腸,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社會為朋友為家人而努力的普通人。
在去光明頂的山坡上,迎面而來的挑夫問我們要不要桔子,紅梅掏出10塊錢買了四個桔子,轉身塞給我一個,走幾步又給了坐在路邊歇息素不相識的老人家兩個。
在姬川村,紅梅把汪大爺家已經做好的柿餅全部買下,老人家眉開眼笑,樂不可支。
真心地幫助別人,真誠地對待朋友而不圖回報,就一定會有回報。
我相信紅梅的努力不會白費,她不辭辛勞地穿梭于北京和黃山兩地,或許“無心插柳柳成蔭”,通過她的“穿針引線”,如果朋友們有所收獲,能為黃山的發展做點什么,是她最樂意看到的事情,因為她熱愛自己的家鄉,她希望她的朋友們更好。
在鰲魚峰的一線天,看著70多級坡度陡峭的臺階,我的腿都軟了,嚇得趕緊往回跑尋找別的下山之路,紅梅一夫當關攔住我:姐姐,黃山上不可以走回頭路啊。
好吧,她的激將法讓我沒有別的選擇,乖乖地跟著她往下爬。別人爬一線天,都是從下往上,而我們卻反其道而行之,當我心驚膽戰爬下來的時候,紅梅卻在山下,對著蓮花峰玩自拍,她似乎不擔心我失足滾下山來。她的淡定不驚告訴我,多大點事兒!但事后她說,她也是第一次這么爬,也有點緊張。
我們從西海出發,光明頂鰲魚峰一線天再到百步云梯,我實在走不動了,只好雙手拽著她,紅梅指著一旁的扶手說:姐姐,我是靠不住的,你還是抓住它們比較靠譜。
這就是紅梅,不看人臉色,不拐彎抹角,有話直說,實話實說,有時帶點小幽默,讓你氣不得惱不得,卻句句是真話。這么接地氣的紅梅,上哪里去找?如果不是她的連唬帶蒙,我不可能從黃山的后山爬到前山,而且走的是最難的一條線路。我是要感謝她呢還是要感謝她呢?當然很感謝她!
紅梅的這個特點很難得,有時候我也勸她,你都是在北京混的人了,說話有時要婉轉一點,不能這么直接,但下次再見時,又會和她說,還是這樣吧,紅梅就是紅梅!改了就不是紅梅。
古徽州鐘靈毓秀,新黃山人杰地靈,文化積淀非常深厚,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正是因為有了像汪華、朱熹和胡適這樣的大師們締造了古徽州的燦爛文化,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像紅梅這樣的黃山人,她們自小浸潤在徽州文化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傳承徽州文化,建設新的黃山,既是他們的責任,也是他們的驕傲。
祝福紅梅!祝福黃山!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