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一口氣讀完了這部重達八斤的傳記文學巨制——《歙之情緣》,我掩卷無語、久久沉默,內心的激動與饑渴相互交織……許久,深深呷了一口茶水,緩過氣來,復又慢慢展開書頁,再讀,細讀。久違了的閱讀快感在我心頭蕩漾,我張開身體所有的細胞吮吸著這本書中的每一段“情緣”。我被徐剛先生震暈了,征服了。
我是徐剛先生的“粉絲”,徐剛先生是我尊敬的文學前輩。先前早已拜讀過先生的《艾青傳》《梁啟超傳》等,包括這次榮獲魯迅文學獎的《大森林》,但都沒有讀先生這部《歙之情緣》來得強烈。先生用宏大的架構、精妙的語言、華美的文筆、生動的故事,把中國社會近70年來的重大變革作為歷史背景,縱覽事實,擷取細節,巧妙編織,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成功地塑造了周小林這位多苦多難而又堅韌、執拗、誠直、仁義的典型新徽商形象。傳記文學本不好寫,能成功寫出一個有血有肉有人物的作品,鮮有寡見。在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擷取歙硯這一冷僻題材去寫一個特殊的具有強烈個性的非典型人物則更是困難。
徐剛先生在自序中開篇第一句便剖心自問:“我為什么要寫周小林?”“為什么要選擇了非我所長的三百硯齋歙硯的題材?”……而在后記中先生完成書稿后心力交瘁地敘述:“自以為寫作本書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況且我對傳記文學也還稍有心得……但始所未料的是,周小林的傳記太難寫了,周小林幾乎讓我招架不住。”“書成,寫‘后記’已成慣例,可是幾不能提筆,我已被周小林磨得精疲力竭了。”隨之,先生又釋然感慨:“百硯磨小林,小林磨徐剛,如是磨我三年,磨來磨去磨成了這本書。”“就這樣,在我風雨飄搖的晚年,又多了一位良師益友,得獲‘歙之情緣’!”“為周小林傳,乃我之幸耶?幸且樂也!”
可是,呈現在我面前的這部“情緣”正是徐剛先生晚年突破自己并改變風格的嘔心力作。其嚴謹的創作態度和對人物性格的拿捏,精雕細琢的故事,動人心魄的情節,華麗流暢的語言,讀起來讓人蕩氣回腸、欲罷不能。
“高山拋石”令人垂淚動容。
“梨園情”讓人艷羨嘆惜。
“黃山淚”叫人沉重反思。
“當時明月”讓我熱血沸騰。
“品硯雅集”予我賞心悅目。
“九問小林”不由拍案叫絕。
徐剛先生謂:“周小林是個奇人,癡人,怪人。”如何怪?怎樣癡?何處奇?先生只擷取了一段《無上清涼》硯銘:
“無上清涼 古風猶照
虛靜則明 律身自好
小林愚拙 固執孤傲
不評獎項 不開分號
不入協會 不辦展銷
清欲淡泊 給自己立規設套
小林明智 迂腐執拗
……
遠離明星的喧鬧 不屑奸商的惡好
全部才華與精彩 付于歙石
鞠躬彎腰
做一個中國店小二
無上清涼
徽州人的風骨與驕傲。
這就是周小林,他尋一塊石,制一方硯,寫一段銘,用一片情,迷倒一群人。我怎能不寫周小林。”
徐剛先生可謂惜墨如金,僅22行、116個字就把一個又奇、又怪、又癡的店小二——周小林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有風骨、有情懷、磊落俠義的當代儒商。故徐剛先生詩意盎然,筆走龍蛇,墨落成珠:“五千年文明耀華夏,三百硯齋獨一家。鴻儒尋得寶硯歸,四朝國君賞奇葩。余初識小林忽忽六載,吾為其人之忠義真誠,為其硯之秀美絕倫所動,與為之傳嘆曰人硯無二也,后來者或可一嘆。”
這部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印刷、制作精良,特別講究,用心思將11萬字的文本和580多幅圖片巧妙鑲嵌、穿插,文行圖隨,不拘一格。是我從未見過的傳記文學的另類、文學作品中的奇葩,同時將詩、書、畫、硯鋪陳于故事、人物之間,融為大美,煌煌然一部具有徽文化特色的交響音樂!一幕大起大落波瀾壯闊的大戲劇!
近三十年來,還沒有看到一部真正令人滿意的描寫新徽商的文學作品,但是徐剛先生的《歙之情緣》填補了這一空白,塑造了周小林這個典型的徽州“店小二”——一個新徽商。作為徽州人,我感謝徐剛先生,為徽文化的傳播和新徽商的崛起樹立了文學樣本,先生的這部傳記必然成為徽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近又喜聞徐剛先生榮獲中國報告文學終身成就獎。無論作品、實力、才情,先生獲此殊榮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我為徐剛先生賀。
編輯: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