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化機制改革創新 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黃山市級黨媒走出強強融合新路徑摘要:
本文介紹了黃山市級黨媒的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路徑。近年來,黃山市級黨媒(黃山日報社、黃山市廣播電視臺)圍繞打造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目標,確立了以機制改革創新為核心,以推動薪酬制度、新聞產品供給、經營機制三大領域深化改革為抓手,以內部機制的“化學反應”催生機構合并的“物理反應”的媒體融合發展總體思路,走出了一條具有黃山特色的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黃山市作為地處皖南山區的新興國際旅游城市,人口少(全市人口150萬),經濟總量不大(2021年全市GDP957.4億元),現有兩家市直屬主流媒體分別為黃山日報社(市委直屬差額定補事業單位)、黃山市廣播電視臺(市政府直屬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截至2021年年底,兩家市級黨媒(一報一臺)共計在崗職工268人,下轄7家國有文化企業,已建成集報紙、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微博、新聞客戶端、雜志、網站、抖音等多位一體的新聞傳播矩陣平臺。在啟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改革之前,兩家黨媒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人員冗多、理念和機制不活、新聞產品影響力不強、技術保障“瓶頸”突出、經濟效益不高、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面對黃山人口較少、經濟總量不大的市情和報臺運營現狀,2020年年底,黃山市委決定調整黃山市級黨媒領導班子,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任報臺主要負責人。結合實際,將黃山市級黨媒融合的首要重心放在深化內部機制改革、治愈好傳統媒體“體制病”上,認準只有保障“報”和“臺”自身健康發展,合并才是“強強聯合”。通過不斷實踐,圍繞打造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目標,逐步確立了以機制改革創新為核心,以推動薪酬制度、新聞產品供給側、經營機制三大領域深化改革為抓手,以內部機制的“化學反應”催生機構合并的“物理反應”的媒體融合發展總體思路,走出了一條具有黃山特色的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一是合規合法爭取績效額度,探索建立浮動績效機制。根據黨媒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完成情況,向市人社局爭取設立經營性績效總盤。
二是以收定支,科學制訂績效分配總體規劃。成立內部預算績效控制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根據市人社局、市財政局每年對事業單位獎勵性績效核定的總額,確立“以收定支、量入為出,多收多支、少收少支”的績效分配總體原則。依據黨媒年度經營性收入、毛收入、利潤、稅收等關鍵性指標,在年初就擬定支出規劃。按照“超收上限、歉收下限、分年提升”的原則,逐步對職工的公積金或提租補貼發放標準予以調整,穩步提升媒體職工整體福利待遇,調動職工工作積極性。同時,不斷完善績效發放量化細則,確保績效發放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三是推行分中心負責制,實行浮動績效獎勵機制。鼓勵報臺各部門圍繞“兩個效益”目標,推行分中心負責制,賦予宣傳及業務部門在內部績效分配上一定的自主權,按照“總量把控,效益優先,合規合法”的原則,把績效考核貫穿在新聞宣傳、內部管理、經營發展、文創服務等方面。四是運用績效杠桿,推行數據量化考核,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完善以崗位責任與業績考核為依據的薪酬分配制度,不斷增加績效工資占比,并向采編一線、移動網絡端、重點崗位傾斜,堅持工作量與績效同步增減,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對新聞產品閱讀量、轉發量等量化統計,用數據說話,讓好稿優酬。一是以重大選題聯合策劃機制為切入點,提升新聞產品質量。黃山市級黨媒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針對“創意黃山”鄉村振興、“新安醫學”、“徽州古建”等重大宣傳題材,通過每周召開一次新聞聯合策劃會,把創意創新思維貫穿到新聞策劃的全過程,發揮策劃龍頭作用,做到月月有重點,周周有計劃。二是以提升全媒體團隊素養為重點,搞活融媒體工作室機制。通過常態化開設融媒體大課堂,集中學習新聞政策法規和媒體融合知識,并按照全媒體新聞從業人員素養要求,從選題方向、采攝規范、后期制作“三審三校”等各個環節,出臺優化新聞采編規范細則,提升全媒體團隊職業素養。三是以建設大通訊員隊伍為抓手,構建長三角—市區縣媒體合作大聯盟。通過細化內外網宣考核方案,嚴格兌現稿酬,在確保意識形態安全的前提下,吸引優秀社會“大V”加入大通訊員隊伍,建立特約撰稿人制度。通過開展年度“十大好新聞”評選和召開市區縣通聯會等形式,對內構建以整合資源、互利互惠為原則,以新聞宣傳、申報項目、廣告經營等為主要內容的市區縣融媒體中心合作大聯盟,打破同城低效同質化競爭“怪圈”。對外加強與新華網、《中國經濟周刊》、《新民晚報》、上海寶山區融媒體中心等媒體的合作,圍繞開展陶行知誕辰130周年紀念活動,開展“山海之約行知路”采風活動,建立長三角行知紅色研學聯盟,深化與長三角重點媒體合作,提升黃山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一是以堅持黨建引領為核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堅持黨建引領,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前提下,守牢黨媒姓黨的政治底線,凸顯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公益屬性。在黨媒直屬企業推行“黨支部書記+公司法人”的國有中小企業治理模式,把經營性業務剝離出來,實行市場化運作。并出臺文創服務項目聯系人制度及相關績效考核辦法,實現采編經營收支渠道分開。通過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消除風險隱患,徹底落實“采編經營兩分開”的要求,為國有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
二是以強化新技術運用為手段,提升新聞數據“變現”能力。統籌推進以廣播電視為主的傳統播出平臺和新型網絡平臺建設,著力打造集“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的綜合性新聞發布平臺,提升技術保障水平。一方面,運用新技術平臺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鄉鎮、企業提供運營新媒體“兩微一端”等文創服務,通過將新媒體運營業務范圍擴展至網站、微信、微博、抖音、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使得傳統“人情廣告”比例逐步下降,黨媒整體收入結構趨于優化。另一方面,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新聞數據“優中選優”,通過多方合作,轉化成書籍、音頻、視頻等有形的文化創意產品。
三是以承接活動為載體,促進經營機制轉型。以直屬文化企業為平臺,聚焦“文創+”,放大黨媒市場競爭優勢(意識形態安全、成熟的技術團隊、媒體矩陣傳播效應等),以承接政府企事業重大活動(2021年黃山日報社直屬文化企業視界傳媒公司承辦首屆徽派古建產業發展大會,黃山市廣播電視臺直屬文化企業黃山之江交通旅游廣播有限責任公司承辦徽菜產業發展大會等)為載體。從提前介入活動策劃,到活動中現場直播宣傳造勢,再到活動后音視頻數據收集整理,形成文創產品,構建完整的經營產業鏈條。著重利用新媒體手段在產業鏈上下游開展“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合作,拓寬營收渠道。在優化產業收入結構的同時,轉變傳統廣告經營思維,通過活動來培養一批既懂傳統媒體又懂新興媒體,既懂節目融合又懂媒體經營的優秀人才和骨干力量,推進隊伍轉型升級,加快實現傳統廣告經營模式向創意型數字經濟轉型。當前,黃山市級黨媒已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等方式加強交流互動,并已起草《黃山市市級新聞媒體深度融合改革發展方案(草稿)》《黃山市新聞傳媒中心機構組建方案(草稿)》等文本,通過以推動“平臺融合”“新聞品質提升”“機制改革”“經營轉型”“防范風險”等五個方面重點工作為抓手,加快報臺在新聞采編、廣告經營、項目建設、內部管理等多領域的共融互通,真正以思想觀念和機制上的“化學反應”實現機構合并改革的“物理反應”。力爭在“十四五”期間,穩妥完成市級黨媒融合改革工作,使黨媒“兩個效益”再上新臺階,主流媒體影響力進一步彰顯,最終實現市級黨媒融合“1+1>2”的共贏效益,為做好黨的新聞宣傳事業提供強大的輿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