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新用戶
注冊新用戶
修改密碼
黃山之南,漳河之濱。正月里的黟縣古城,張燈結彩的艷,和滿目粉墻青瓦馬頭墻交相輝映,處處洋溢著喜意和生機。
漫步古城,在每條古意盎然的古巷口,在每棵歷史悠久的古樹前,在每棟“德高望重”的古建筑旁,你可以領略古城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每個“黟”字號的店招下,在每場動人心弦的文化展演中,在每個主人好客的笑容里,你可以感受古城有力的呼吸和全新的脈動……
來自河北的游客周林初到黟縣,就被古城的古韻味和新活力打動,每天都興致滿滿挎著相機在大小街巷穿梭,細細品讀、細細感受。“頭一回來黃山,本來是打算去西遞宏村看看,到了縣城一瞅發現這保存得很完整,有歷史感又有人情味,到處轉轉就特有意思,索性就住下來,不舍近求遠了。”
保護:復刻時光 舊日重現
——兼顧古城的肌理和遺存,注重傳統氛圍與風貌和諧一致
黟縣古城舊稱“縣街”,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全國最古老的縣之一,也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1989年,該縣被列為安徽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城區面積達1.16平方公里,至今保存著3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28處古建筑,眾多的古橋、古井、古樹、古代水利工程以及古街古巷,傳統的民居特色和歷史風貌,構筑了古城獨特而鮮活的肌理。
2014年,黟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正式啟動實施古城保護與利用工作。
怎么改?怎么讓黟縣更有古黟味?
黟縣古城在保護和修繕之初,便確立了“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保護建設理念,兼顧古城的肌理和遺存,注重傳統氛圍與風貌和諧一致。
2015年,該縣率先啟動直街北街立面改造,其中北街約51幢,分五批實施,直街約54幢,分六批實施。緊接著又先后完成了600米直街路面改造、400米北街路面改造、橫溝展示段恢復及古城區主要小街巷排水、道路及三線入地的全面整治。
精細,是黟縣古城保護中最突出的風格。一塊石板、一扇門窗、一個小擺件都有講究。
“可別小瞧咱們腳下踩的路面,每塊石板都有故事。”黟縣住建委副主任周小軍說,為了保證修舊如舊,他們費了不少力氣,遠到山東淘到一批石板,鋪設方案也再三斟酌、一改再改。
“繡花功夫”不僅體現在一磚一瓦、一房一鋪,還體現在修復的手法和改造的嚴謹態度上。
“有6幢是新建的,你找找看。”行至北街,周小軍指著沿街的一排房子,笑著問道。
“不都是一樣的嘛,這可給我出了難題。”
“僅這立面改造的工藝就十幾道,就為了復刻歷史痕跡,找不出來就對了,說明咱們沒白費功夫。”周小軍告訴記者,保護修復過程中,不論哪一環節,他們始終秉持謹慎態度,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嘗試,同時大量收集當地居民、專家學者的意見,堅持由點及面,確保舊日重現。
“黟縣古城保護做得不錯,30年了還如同舊時模樣。”2018年5月,來黟實地考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的住建部專家組贊嘆。
開發:文旅融合 活化利用
——保留和梳理地道的“人情味”,打造古城標識,講好古城故事
千年時光,古城迎來送往無數歸人過客。2018年元月,古城正式開街,翻開嶄新一頁,古黟風情依舊濃郁。
“文化是古城的底色,旅游是黟縣的亮色,文旅融合是激發古城生機的最優選擇,也是古城成為黟縣全域旅游重要組成、留‘住’路過縣城南來北往八方客的必然選擇。”黟縣徽黃古城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章社利說。
穿街角、過巷口,走進徽堂,如同打開一扇了解古城的窗。這座清末的老宅子經過改造,抖落歷史塵埃,已成為文化交流、徽州民俗民藝展示、學生研學的聚集地。“截至目前,徽堂已經舉辦了百余場活動,不僅是游客,也深受當地老百姓喜愛。”徽堂負責人汪程龍說。
從秦脈動至今的歷史文化,是古城奏響新旋律的主動脈。該縣堅持循古向新,立足獨特厚重的徽文化歷史背景,保留和梳理古城地道的“人情味”,結合傳承傳統和創新利用,融入“商、養、學、閑、情、奇”旅游“新六要素”,不斷活化文化元素、文化資本,打造古城標識,講好古城故事,著力將小城打造成以“靜”住、“漫”享、“悠”閑為主要特色的“千年古縣、漫居小鎮”。據悉,自開街以來,通過招商和自主打造方式,古城已先后建成北街5號樓精品民宿、徽堂一期等7個業態項目,其中5個已對外運營;一城漫時光影像居、黟縣文化創意園、王錫良陶瓷世家藝術館等民俗文化展示、特色民宿、文創體驗業態項目正按計劃積極推進中。此外,通過舉辦元宵燈會、古城年貨節、古城廟會等活動,古城人氣正逐步旺起來,2018年,累計接待旅行社團隊430余批次,1.8萬人次。
“這街上越來越熱鬧了,我兒子說他們都是來旅游的,古城旅游發展好,我們家生意也會越來越好的。”74歲的老人金美麗坐在自家糕餅坊門口望著街巷,笑瞇瞇地說。
短短5年,黟縣古城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路。往后,正如金美麗希望的那樣,古城會越老越有活力,名氣越叫越響,成為黟縣旅游的新看點。
編輯: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