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訊(李新能)豐收,離不開辛勤的耕耘,更離不開對耕地的守護。每日清晨,在黟縣宏潭鄉的田間地頭總能看到一個個“麥田守望者”他們騎著電瓶車,穿梭在“田字格”間,開展著日常巡田工作。
近年來,為了實現田長治,宏潭鄉以“田長制”為抓手,對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進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網格化管理體系,選定了鄉、村、組三級田長,進一步壓實耕地保護責任,牢牢守住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走上了保護與發展良性互動的軌道。
守田人堅守“瞭望哨”
4月8日一大早,黟縣宏潭鄉楊林村黨支部書記、村級田長李小南像往常一樣,到田間地頭巡完一圈后,回到辦公室填寫巡查記錄,這就是她每天上班雷打不動的第一件事。
正是有了這批農田“守田人”,宏潭鄉的耕地保護工作成效明顯,今年水稻生產工作也呈現良好態勢。據統計,僅早稻生產期間,全鄉制止“非農化”“非糧化”問題7起,制止嚴格管控類耕地種糧現象3起。
多部門聯合責任實
為有效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的硬措施,宏潭鄉構建“全域覆蓋、觸角靈敏、反映迅速、處置精準、職責清晰”的責任體系,成立了鄉黨委、農水辦、自規辦、國土所、司法所、各村委會等多個部門組成的工作領導組。
實行多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落實到責任人、責任地塊和責任網格。建立巡田制度,明確巡田責任、方式、頻次等要求,推動各級田長及時掌握責任區域農田保護利用情況。對管護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維修、早整改”,多部門協調配合,加大整改力度。
“田保姆”全力整治撂荒田
“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村里存在著部分撂荒田,這以前可是生我養我的田地啊!”佘溪村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家告訴筆者,一旁的黨支部書記、村級田長蔣勇也面露憂色。3月初,為了改變這種撂荒現狀,蔣勇自發組織村民大力開展撂荒地整治,他利用村集體資金為老百姓購買種糧,還請來了鄉農業站的技術員到田地里為農民親自指導,提高大家的種糧的積極性,成功恢復了一大片“糧田”。
鄉田長辦極力爭取政策,號召各村積極做好田地復種工作,從翻耕起壟到恢復種植條件,再到種上適宜的農作物,“田地保姆”們全流程參與管理和指導。據統計,該鄉去年整治撂荒地487.13畝,撂荒現象得到很大改善,今年將結合“小田”并“大田”行動,一體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繼續聚焦耕地復墾復種。
“田地就是農民的飯碗,守護了農田就等于守護了農民的根本。”宏潭鄉黨委書記、總田長唐飛鵬表示,“我們要圍繞‘護田’和‘增田’兩大工作任務,走好‘田字格’里的每一步,用‘田長制’的生動實踐為老百姓的田地保駕護航,真正做到田地的長久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