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牌坊上書“松虬雪古”,文昌閣、松谷亭古韻悠悠,村內石板路干凈整潔,徽派民居錯落有致,文化墻、休閑廣場修葺一新……日前,記者行走省級美麗鄉村——歙縣溪頭鎮溪頭村藍田中心村,感受“宜居、宜業、宜游”的新風貌。
溪頭鎮黨委副書記方海濤介紹,藍田是一個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徽州古村落,附名“種玉里”,亦因陜西藍田縣出藍田玉而得名。藍田雖不“種玉”,但近年來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村莊綜合顏值飆升。
記者看到,一些家庭門前掛有“共產黨員戶”標志牌。方海濤說,這即是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村民廣泛參與;一些墻上掛著片區服務管理示意圖,責任人照片、姓名、職務、手機號公示,寫明職責:組織、引導片區農戶打掃房前屋后及公共場所環境衛生,監督網格責任區衛生保潔工作等;不少墻上貼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圖文;文化墻上是書畫展示,據說是本村村民創作;村內街巷皆有規范名稱,如定光巷、一米巷等;松谷亭鄉賢館、王姬葉母墓、郡主湯沐所、古祠堂、里壩、古街巷、鄉賢故居等彰顯藍田“古元素”。
方海濤告訴記者,藍田村堅持以規劃為引領、以生態為靈魂、以產業為支撐、以保障為推動、以鄉風為根本,全力打造“美麗藍田”。在規劃上,注重整體美,讓環境、空間、產業和文明相互支撐、整體聯動。注重個性美,不輕易拆除古建筑,不輕易清除古跡,不輕易清除沒有安全隱患但有鄉愁韻味的殘垣斷壁、老廚房、老柴棚等,在保留古跡的同時盡可能修復古跡;在生態上,通過集中整治改善人居環境,留住“一片藍天、一抹青山、一帶綠水”。全面推廣“戶集、村收、鎮處理”垃圾處理模式,安排村莊保潔員,配置垃圾桶,設置垃圾處理池(站),做到垃圾日產、日運、日清,垃圾集中處理率達100%。在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方面,采取小型集中供水模式,成立安全飲水管理隊伍,規范用水管水節水行為,安全飲水普及率達100%,每年定期消毒、檢測水質。在衛生改廁方面,拆除露天糞坑、糞缸、簡易茅廁,新建公共廁所2座。在房前屋后環境整治方面,組織電力、電信、電視、聯通、移動進行“三線”整治,整治亂堆亂放,拆除有礙觀瞻的危破牛欄豬欄柴棚(改成小型體育健身文體廣場)。在道路暢通方面,硬化修整村內道路、繞村公路,實現“戶戶通”。在污水處理方面,集中處理和分戶、聯戶式處理相結合。在河溝渠塘疏浚清淤方面,疏浚硬化溝渠,實現雨水入溝、雨污分流。清淤水塘2口,實施生態養魚。結合小流域治理,整治繞村小溪。修復提升小菜園、小花園、小竹園、小茶園,對村莊內外及周圍33棵百年以上古樹實行掛牌保護,開展“美麗庭院”評選,引導村民見縫插針抓好房前屋后綠化美化;在產業上,盤活閑置的土地、林場、房屋等集體資產,建設示范基地,培育示范標兵,探索鄉村旅游。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等,銷售綠色食品、土雞、土鴨、土豬等;在鄉風建設上,組織開展“文明戶”“五好家庭”“孝心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好夫妻”“好兒女”“好鄰里”“好家風”“好家訓”等“十項創評”活動。打造“能說會話的墻”,因地制宜建設文化墻,宣傳村規民約、家訓族訓、忠孝文化、身邊典型等,普及科學常識。建“富有故事的房”,修繕松谷亭、承德祠等,建設“歙縣種玉里鄉賢文化中心”,挖掘村中名人故居、建筑古跡內涵。突出“個性鮮明的街”,挖掘“街道文化”,設置“路名牌”并附注釋。編寫“勸人和睦的歌”,《家庭和睦勸善歌》深受村民喜愛。跳起“嗨動起來的舞”,“藍田舞蹈隊”由此組建。出版“傳承村史的書”,《藍田村族志》面世。爭做“法律明白人”,邀請縣、鎮司法工作者進村入戶辦講座,開展法律知識測試。
在“藍田八景”墻繪前,方海濤的美好愿景徐徐展開。圖為方海濤在文化墻前介紹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