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訊( 方志 )近日,走進歙縣森村鄉皋徑村,家家戶戶的陽臺上、房前屋后,隨處可見一排排番薯粉絲。陽光下,一絲一縷,晶瑩剔透,散發著山里大自然饋贈的味道,成為了鄉村一道道冬日里的美麗風景線。
“一方水土,一方民情。絲絲難斷,縷縷牽掛。”400多年前,陳振龍冒死偷回一根藤,讓人們數次熬過大饑荒。如今,在交通相對還不夠便利,山區土地資源豐富的皋徑村,依然還傳承著用純正手工來加工番薯,打粉絲、做山芋干,是當地人們舌尖上的美味,也是外出游子可以品嘗到的“家鄉的味道”。
為制作“久煮而不爛、經時而不糊、夾起而不斷”徽州傳統粉絲,要經歷選薯、清洗、磨碎、洗粉、沉淀、曬粉、蒸粉、刨絲、曬絲等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差一點都會影響粉絲質量。因此,村里家家戶戶都邀請有著50多年“打”粉絲經驗的老師傅張智前親手制作,嚴格把關。
當前,該村約有200戶農戶種植200余畝番薯,今年番薯豐收有7萬多斤,當地民眾希望分享這種通過傳統工藝制作的美食,增加一部分家庭收入,銷售的粉絲20多元一斤。